“龙与莲花”第二届中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荷兰站)

  • 展览时间:2023/11/28 — 2024/01/05392
  • 展览空间:荷兰格罗宁根中国花园/Jan van Loon 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当《山海经》里的夔龙遇到莲花,壶中会生出什么日月?

五千年前,生活在红山地区的居民,用双手制作出一件玉器,雕刻的动物鼻头上翘,眼睛微突,颈背上有飞扬的鬣毛。这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同样,龙的形象在时间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体现着历代审美风尚的继承和延续。从不同年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古人对龙的想象存续千年。

在山西青铜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翱翔在莲瓣上的夔龙青铜器,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夔龙纹莲盖方壶。不同于商周时期神秘狞厉的青铜器,这座方壶因莲瓣的加入,增添了清纯的气息,这是独属于春秋的浪漫和智慧。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和自带出场音效的夔龙,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向我们透露出千年前,那个思想腾飞的年代,人们的幻想与信仰。

宋代开始,龙的形象逐渐固定了下来,蜿蜒蛇身,兽首,有角,有爪,有须。明代的龙纹以永乐与宣德最为著名,多见于瓷器。永乐时期的龙纹龙体壮硕,趾爪有力,有牛舌形的上颌、猪嘴、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后顶毛发向上或向后飘伸。

龙,一种可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符号,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标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承载着龙的精神,我们挺直脊背,在历史的长河中云游,绘制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与缠枝莲的结合寓意着国运昌盛,生生不息。

正值中国陕西省与荷兰格罗宁根省结好二十周年,在荷兰格罗宁根中国花园和Jan van Loon 博物馆两地同时举办第二届中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得到了荷兰格罗宁根省政府和中国陕西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荷兰国际艺术学院联盟,荷兰李艺术交流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荷兰东西方艺术研究会等单位的协助!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