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慈善展 - 菩提妙相

  • 展览时间:2013/04/27 — 2013/06/30868
  • 展览空间:外滩十八号1楼
查看更多详情

    2013年4月27日,“菩提妙相”唐卡艺术慈善展在外滩十八号一楼的瑷玲基金艺术空间揭幕。 “瑷玲基金“的名字源于外滩18号已故主人、传奇女性“张瑷玲”。 瑷玲基金立志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募集善款,帮助弱势儿童。本次“瑷玲基金”与“格桑唐卡”共同携手呈现的慈善唐卡艺术展既是引发人们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关注和保护,同时展览期间全部销售的30%收入也将用于对贫困地区弱势儿童的医疗、教育和生活的救助。

    代表外滩18号及瑷玲基金的中国城市文化标志性人物棉棉作为此次博物馆级别唐卡展的制作人, 携手代表“格桑唐卡”的上海电视台导演格桑,借由她们本身所具有特殊的 “当代”特质, 将 “菩提妙相唐卡艺术慈善展”呈现出一个大家“从未见过”的唐卡展,到时来到外滩18号这座建于20年代的欧式建筑的客人将依照一张地图与四十余件美轮美奂的唐卡超近距离亲密相遇。

    “菩提妙相”慈善唐卡艺术展中所展示的四十余件精选唐卡作品来自青海、西藏、尼泊尔的,分别有手绘唐卡、堆绣唐卡、掐丝唐卡和藏绣四大类。绘制唐卡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心无杂念的修行。其中手绘唐卡全部由藏区寺院的僧人严格按照《造象度量经》虔心绘制,展览中最大的两幅作品每一幅的绘制时间都在十八个月以上。一幅好的唐卡要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达40-50种颜色。最传统的唐卡采用珊瑚制成红色、绿松石制成绿色、珍珠制成白色、金色和银色全部用纯金纯银研磨而成;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来自藏地的特殊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我们也将有幸在这次展览中看到部分矿物质颜料的原石。本次展览还展出了精致的手工艺品和古董手工藏刀等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还原了极致精细的西藏传统唐卡艺术。

    此次“菩提妙相”慈善唐卡艺术展中的佛、菩萨、金刚或宁静庄重,或纯洁肃穆,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参观者。而展览本身的慈善定义也将祥和的气息和美好的祝福送达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儿童。


    唐卡: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称作“流动的庙宇”。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医学、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被称作“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艺术已于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绘唐卡全部由藏区寺院的僧人严格按照《造象度量经》虔心绘制,展览中最大的两幅每一幅绘制时间都在十八个月以上。一幅好的唐卡要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达40-50种颜色。最传统的唐卡采用珊瑚制成红色、绿松石制成绿色、珍珠制成白色、金色和银色全部用纯金纯银研磨而成。除此之外常用的矿物颜料主要有孔雀石、云母、朱砂、黄铁矿、褐铁矿、高岭土、蓝铜矿、雌黄、雄黄、瓷土矿;植物主要有胭脂、藏红花、许康草、花青、黄莲花、小粟花。藏青、石绿产于尼木和甲绒,朱砂出自山南,墨色原料来自林芝,胭脂产自门隅,花青来自不丹。矿物颜料的最大特点就是耐久性,经过上千年保存仍不褪色,就像刚刚画出来的一样鲜艳。这次展览展示了部分矿物质颜料原石。

    一幅手绘唐卡的创作周期最短亦在半年以上,心血之作更长达两年之久,耐心锤炼,细心雕琢,这次展示出的每一件作品都追求极致精美、满怀虔诚。每一件精品唐卡均不惜代价选用纯天然珠宝级矿物质颜料,凡供奉得当的精品唐卡,能够保证一千年不褪色。


    藏绣:

    藏绣是藏族地区一门古老的刺绣手法,从11世纪起开始用于女性的辫套、头饰、服装及贵族家庭的居家装饰,后于20世纪失传。直到最近一两年,藏绣的传承人被找到,藏绣正式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桑唐卡正在大力抢救这门珍贵的民族艺术,在藏绣之乡——青海省贵南县藏区征集家庭贫困、对藏绣有兴趣的农牧民妇女,出资聘请藏绣传承人为她们开班传授藏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帮助了一批农村女性和家庭脱贫致富。本次亦有她们的藏绣作品展出。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有鲜明的立体感,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图案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主体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