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来说,“万物有灵论”是一种在物(客体、事物、自然)与人(主体、灵魂、个人)之间,在作为现代的当下与作为古代的过去之间确立“正确”距离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宗教的最主要的特征(“宗教的最低限度”)就是“信仰精神的存在物”,一切宗教信仰都源自最初将生命、灵魂或精神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换言之,“物”本身是不具有生命的,只有被赋予了精神或灵魂的“物”才具有了此在的实在,我们姑且称之为“非物性”。尤其在当下的景观社会,一切的自然物、语言、行为都可能是即时性的、碎片化、虚拟化的表象,唯灵魂或精神一以贯之,支撑起生命的真实存在。而我们对该种“非物性”的自主程度,则成为衡量自我此在真实性的测量标尺。
本次展览的5位艺术家,她们在对于“非物性”的追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作品的精神指向上,都强调个性的独立,反对图像化、模式化、标本化、浅层呻吟的伪感性;都强调对生活有血有肉的深切感知,反对口号化、表演性、自我迷恋的摆拍,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与实在;在艺术表现上,都偏意向,带有一定的表现性;在语言的偏好上,都不约而同地摒弃了当下时髦的物性技术炫酷,从而将观众的目光更加聚焦在作品的精神指向上,更加完整地呈现自我的精神世界。
——摘自策展人张新英
《非物性:此在的测量标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