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文\己堂
陕西汉中是汉代历史文化的重镇,著名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原址,都集中分布在汉中城北褒斜道南端的石门隧道区域之内。褒斜道亦称褒斜栈道。栈道指的是古代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修建的道路。褒斜道橫穿秦岭山脉,连接汉中盆地和八百里秦川,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凿石架桥而成,全长二百三十五千米,沿途山高谷深,地势险要。褒斜道的南端,距褒谷口三千五百米左右,有山名七盘山,险峻陡峭。东汉时期,先民们在此开凿了世界隧道史上的第一条人工隧道,称之为“石门”。栈道穿行其中,遂使南北贯通。石门隧道全长一千六百三十厘米,宽四百二十厘米。南口高三百四十五厘米,北口高三百七十五厘米。隧道內岩石裸露,石壁表面修整平顺,几乎无斧凿痕迹,据说是采用了我国古代原始凿石开山的“火焚水激”法开凿而成。石门隧道自东汉以来,通而复塞,塞而复通,屡经疏通修复。石门隧道内东西两壁和南北数里的石坡、断崖,自汉代至宋代的摩崖石刻多达数以百计,其中以汉魏“石门十三品”最为著名。一九六七年,石门区域内修建大型水库,乃将包括《石门颂》《石门铭》在内的十三块重要石刻从石壁上凿出,一九七一年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而遗留下来的八十余块历代摩崖石刻,随着石门隧道原址,被淹没在数十米深的水下。
“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以汉《都君开通褒斜道》(俗称《大开通》)、汉《故司隶校尉腱为杨君颂》(俗称《石门颂》)、汉《杨准、杨弼表记》(俗称《杨准表记》)、北魏《石门铭》(含《石门小记》)等最为著名。书法之雄、奇、古、朴,各尽其极、享誉中外,成为中国书法史之经典,影响深远。尤其是《石门颂》,有“隶中之草”之美誉,清杨守敬《平碑记》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考碑帖存世之善本,《石门颂》明拓本最为珍贵罕见,其他则大多是清初以后的拓本,为金石学家与碑帖爱好者所珍爱。仰望石门——“石门十三品”清拓精品展,汇集了八方风雨草堂珍藏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整拓、以及部分清拓剪裱本。又增加了“汉三頌”之《邮谷颂》《西狭颂》《耿勋碑》等珍品,以及南宋《晶然题名》《宝庆题名》等石刻拓片,小帧巨悼,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其实观摩旧拓与游学访碑同样重要。千里访碑,体悟摩崖之恢弘:咫尺观摩,感受石墨之精妙。都是除了临池日课之外学习书法的方法,是“与古为徒”精神感悟的一种默契。
“石门妙刻是奇珍,一頌一铭震古今”。相信这个展览,会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笔墨的启迪。
二 O 二三年十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