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其变——陈文才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10/28 — 2023/12/03589
  • 展览空间:尚榕美术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静观其变

不动声色安静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并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应对,是陈文才为人为艺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首先表现在对于物质材料的把握上,他很是懂得顺其自然,随事而制,体察各种物性而催生出不同的形的“集合”。大漆、木、铜、金箔、瓦灰、麻等是他经常使用的材料,但材料不是被动的用以塑形的构件,其质感、肌理、色泽都成为艺术家悉心揣摩的对象,随着内心的牵引,在物与物的交织关系中衍生出事物的不同“面相”,吟唱出一曲曲关于物的协奏曲。但他的作品中又不只有和谐,还有冲突和碰撞。比如那赫然在目的“红色”,木、铜、石材料结合的有如脑仁纹路的“核桃”,布满精致繁缛的传统雕花的炮弹造型,都在寂寂无声而又严丝密缝的“布署”中透示出低徊的力量和隐在的不安。陈文才的自然而然的艺术还体现在创作的技艺上,一凿一刻,收放自如,不管是人物、鸟兽的刻画,还是现成之物的组装,都看不出过分的雕琢,不显山不露水,尽显优雅与淡然。正因为这种轻松从容与心手相应,他的作品中被注入了一股缓缓的诗意。然而,就如同对物的把握之中的冲突一样,这种诗意有时也被植入了冷峻的异样的因素。锯片,包括像锯齿纹的撕裂的鲜红口子,还有那束缚的麻绳,总让人想到铁与血、舒展与压抑之间的深层纠葛。历史上,多少艺术杰作经历了这种惊心动魄的洗礼与淬炼,我想,陈文才的艺术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往昔艺术精神的遥相致意。自然而然、随心所欲,却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者看似矛盾,而恰恰是因为这种鞭辟入里的透彻才带来超然物外的逸致。那么,就让我们陶然其中,静观其变吧!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陈文才是一位敏感于材料与形式关系的艺术家。材料作为雕塑家观念的承载物,在艺术呈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的作品手工感强,精致而不失大气,这来源于他对材料的一种极致与完美的追求。除了对作品材料语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陈文才同样痴迷于对造型语言的研究。在美院经历了扎实、系统的雕塑造型训练,让陈文才掌握了很好的具象写实能力。但他并没有满足简单地对物象进行直接模仿与再现,而是根据已经积累的造型修养进行雕塑语言的提炼与概括。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固守已经日趋成熟的具象雕塑创作面貌,系列大漆作品通过抽象或意象化的语言进行呈现,这种极简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材料、颜色、质感的烘托,也使作品更具一种东方审美意味。
陈文才的作品并没有囿于某一种题材范围,既有对当代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还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雕塑的语言媒介,材料与雕塑的形、色、空间相互依托共同呈现出雕塑的意蕴与内涵。面对当下社会复杂多变的现状与问题,陈文才以艺术的方式去追问与思考,并将自身与时代相联系。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雕塑家,在辉煌的华夏文明的洗礼下,积极地向传统致敬,并结合现实语境不断地突破与创新,体现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雕塑家应有的职责与担当。

节选自《器以载道》  郅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