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青山外——聂松山水艺术探索展

  • 展览时间:2023/11/01 — 2023/11/29341
  • 展览空间:山东省文化馆
查看更多详情

作者感言

聂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我读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姜宝林先生的博士生,其方向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姜先生本科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受潘天寿、陆俨少等先生亲授,又在历史的巧合下与潘天寿先生朝夕相处共处一室达数月之久,后读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可染先生是黄宾虹先生的入室弟子,也就是说自上至下,师门所尊崇的从艺理念是自传统中挖掘符合心性、符合时代的创作元素,以笔墨的传统根基为本,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这也就是姜公宝林先生所言“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的精华所在,它既符合中国传统之根性,又显示了中国文化走到今日的时代精神。当代艺术语境要求传统中国画向前迈进,却不可失去其深厚之光芒,因此,体味时代韵致的同时,亦须把玩笔墨传承的千年之绕梁余音。本此而动,我的画更多来源于对丘壑的实际感受,由实感至心境至画意,这其中追求使笔成文,转笔成画,文在画中,画展文外,画是最终的落实,亦是实际的心性呈现,我“在路上”。任何叫嚣大道理的宣说都十分苍白,最为切实的当为寓理于画,问道乎艺。此艺并非仅指常人所说“艺术”之“艺”,而是传承的道之下的“技”,庄子曰:“道,进乎技矣。”超越于技之上的道,才是中国画的本,它非一时离技——笔墨而存在。因此,我坚持书写为本,形式为用。书写,是书法用笔,是书写性的运笔之道,是姜公绍潘老所言“笔笔写出”;形式,是指绘画存在于世间的共业,它不可一日无视觉的意味。无书写非中国画,无形式非绘画,中国画在当今语境中的存在,是寓书写于形式,化形式为书写,或曰即形式即书写的转型后的运笔成画。因此,当今的中国画既包容了形式带来的视觉意味,却并非仅止乎此,它因笔笔写出,笔笔生发而具道的神韵,它是道而非技,又即道而即技,总之,我辈所遵从的,应是传统大道,我们不能做“近视眼”,看不到历史,亦看不清未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