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而今天的艺术,将如何回应这种变化,无疑是个有趣并且充满可能性的话题--邓朋非的互联网波普(Internet Popart)作品,正是这样一种回应。
每个时代,都会有其标志性印记,这些印记也许在当时是琐碎、微小、转瞬即逝的,却会在多年以后开启人们对于这个时代鲜活的记忆和感知,就像能够引发八零后集体怀旧的泡泡糖、不干胶贴纸、小霸王游戏机。而对于今天这个互联网膨胀扩张的时代而言,这些“印记”,很多时候是以网络为载体流行和传播的,从这个意义而言,邓朋非的作品,很像是一组“拍立得”,随时随地,记录着具有“当下”特色的时代表情。
在今天的中国,大众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常常停留在一种“高大上”的印象中,仿佛那种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被供奉于圣殿中的东西,才能被称之为“艺术”,但其实,打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是当今时代的趋势:艺术与生活之间可以没有界限,艺术可以融入最流行、最in的潮流,艺术可以是很好玩,很亲切,很没有距离感的--这也正是“波普”的精神。邓朋非说:“流行文化是有时代烙印的,我从来不否认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对于我作品的影响,我想我的作品就是个庸俗、屌丝、网购、物联网生活、商业化、改革、娱乐传媒时代最好的印证。”
带着这样的理念,邓朋非2013年从柏林艺术大学回到杭州,希望用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还原社会生活中最真实,最简单的一面。看邓朋非的作品,就像是打开了微信朋友圈,让人心情放松,然后会心一笑……那些常见的网络符号,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让人立刻想到每天、每时、每秒在食指点击、拇指滑动间飞逝的生活。它们熟悉,但又陌生--我们不禁会想,难道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这些昙花一现的,带着些许自嘲式幽默的“符号”所组成的吗?
艺术作为社会的性格及精神状态的反馈者,应该去关心“当下”。杜尚说过:“我们要学会忘记过去,活在当下的时代里。”作为杜尚的崇尚者,邓朋非也十分推崇“活在当下”的艺术。邓朋非自德国归来,今天中国人所了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时期的作品,是经历了战争创伤的艺术家用艺术表达其内心的悲凉,而中国经历了文革的“父辈”们,也扛着文革创伤的旗帜大摇大摆地走了十几年,这样的对比让邓朋非有所反思:作为新一代的艺术家,不应该再停留于父辈的揭疤舔伤,而是需要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活法!
生在这个时代,就要为这个时代而生。邓朋非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些“进行中”的作品,它们会继续从当下吸收养分,不停生长。应该说,比起“成为经典”,邓朋非更在意“记录当下”。记录当下并不等同于抛弃传统,谈到传统经典,邓朋非总有些无奈,他说他是一个看到八大山人作品会眼眶湿润的人,却生在了一个把“传统”玩坏了年代,古人在创造那些绝世经典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思考他们的“当下”的。
我们正是想借这个展览,展现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观察当下的社会与生活的角度--或许,若干年以后再看邓朋非的作品,会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流行档案馆,也许那时我们会再从这些作品里,去寻找我们活过的日子。
邓朋非:
流行文化是有时代烙印的,我从来不否认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对于我作品的影响,我想我的作品就是这个庸俗,屌丝,网购,互联网生活,商业化,改革,娱乐传媒时代最好的印证。
我每天起来会在手机上看头条或者腾讯新闻,我常常看到一些社会事件,我也会看很多网友逗趣的评论,这些都会影响到我的想法和思维。
创造“业余”的艺术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创作“专业”的艺术,审美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科技和互联网生活的进步是最好的艺术。
对于我来说,我不需要做什么所谓的永恒的经典,因为任何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
过时就让它过时吧,过时没什么不好,任何人都在赶路往前走,你我都一样。
艺术的边界已经早就被打破,今天也许你的每一通电话,每一次文案或者每一次与客户的商谈都会在美术馆里成为或已经成为艺术。
如果一种艺术提出新的观念和价值,一种新的思维,不管他是否正确,我觉得都值得人们去关注,影响力由此而来,商业化是体现其最好的方法。
为什么人们看我的作品易懂和庸俗,那是因为他们每天打开电脑他们天天娱乐和关注的没什么两样。
你要问我艺术到底是什么,我只能告诉你艺术最终会回归到哲学。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哲学问题,跟艺术的哲学问题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探讨存在的结果,我可以给你这样一个答案:我们在这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艺术。
如果你只去美术馆谈论艺术,那就过于狭隘了,美术馆以外的每一寸土地呢?也许都在发生艺术的想象。
我常常说当下,不管是媒介还是材料,我一直在做所谓的当代艺术,那是因为其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任何文化背景任何语言任何手法的艺术家或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