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起源——米麦数字艺术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09/06 — 2023/09/26467
  • 展览空间:海棠艺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随机绘画”系列创作始于2009年的夏天,那时我刚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编程手段“绘画”。最初构建的随机绘画模型用像素作为画面的基本单元,比如建立一张长度和宽度都是10像素、拥有100个像素点面积的空白画布,然后让程序随机为这100个像素点分别选择一个颜色来填充,从而得到类似于彩色电视机上常见的“雪花点”效果。为了让这九张最初版本的随机绘画在工作室展出,我花光了我的所有积蓄。然而,我明白这只是这个系列创作迈出的第一步,它还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模型。这些平均而静止的像素没有行为逻辑和规则,只是一个混沌的世界。经过一年的整理,“随机绘画”迎来了改进。由于视觉对图像的辨识依赖于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差异,因此我尝试让颜色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连续性。我为原初模型添加了很多制约要素,比如颜色、数量、面积的采样范围、画幅尺寸和形状的设置、可供选择的颜色的填充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积极或消极地相互制约等。如此一来就初步实现了模型的主动性——我称为“权力的诞生”。同时,我还将之前像素单元向周围复制的“四向采样”更新为“八向采样”,改良了绘画的随机程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模型工作时的非预见性。至此,新的模型形成了“主动性”与“偶然性”并存和相互制衡的结构,它们共同作用于画面,产生了无意之中色彩斑斓的视觉美感。这年夏天,新版本的随机绘画应前波画廊之邀在纽约参加了名为《求同存异》的双个展。这既是对它的一次肯定,也是我的一个新起点。“随机性”无疑源于马歇尔·杜尚的“偶发”概念,但对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却是人为的、可控的,而我又设计了一个“随机”的计算机程序,将它放置在人与画之间来摆脱文艺复兴以来人对绘画的绝对控制,实现模型和绘画的不可控。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创作过程就像养育一个有生命的孩子,又是我不断解读世界的工具。我总是假扮成造物主,为一个混沌的世界逐渐建立秩序,又不断将她推向失控的边缘,小心翼翼地拿捏着遗传与变异的平衡点,企图使她有效进化。然而在真正的造物主面前,我们总是显得格外渺小和拙劣。翻看创作笔记,我找到这样一段话:“‘随机绘画’从构思到今天,算是我至今最具延续性的系列作品。之所以会延续它,是因为它总能让我察觉到它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有机的世界,靠着与生俱来的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效仿,自由合理而又不可预料地发生、发展着。每次着手静下心来改良它的时候,我都会同时记录下关于下次改良的构想,可每到下次,它又会以令人惊奇的面貌出现在我眼前,鬼知道下一次它会被我弄成什么样子。总之,恳切地盼望,它能一直走向真理。”此次展览展出的已是第三代的随机绘画,而新的“仿生”版本正在酝酿之中。有人说,这些绘画是关于“科技与美”的讨论,但它们恰恰是“非审美”的,因为计算机无法实现画面的审美判断和选择,甚至是“反绘画”的。然而,更加令人无法拒绝的是,当这些偶然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对这些“非审美”的创作进行既有的审美判断,甚至愿意将它们想像成关于宇宙、自然、土地或母体的模仿。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比这些作品被创作出来时便捷万倍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各种各样的视觉奇观。但是,这个看似过时的展览想要提醒我们的是,绘画的目的并不是创造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而是不断寻找巧夺天工外的另一种诗意的存在。“造物主”沿着两条线索行走,一个在数字世界里,一个在现实世界里,相互平行,殊途同归。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