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八零后社会群体,普遍的人经常会武断的给他们带上一顶“不客观的帽子”,如个性族、不负责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反叛、信仰缺失、无深度、丁克一族、不成熟、无理想无报复、消费娱乐一族、无病呻吟、宅男族、裸婚族、月光族、去政治化、记忆缺失、开放胆大、超感性等等,这些都是其他年代的人群给他们下的共性定义。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八零后人群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类型的人,这也是八零后一部分人群在生存环境影响下真实的体现。我们选择八零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成长于特殊的改革时期,已经形成八零后人群自由、自我、鲜活的生存特点。八零后人群可能会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又逐渐受到强大的物质欲望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依然没有摆脱精神层面的压力。这些特殊性与六零后、七零后人群的生存背景很不同, 八零后艺术家的作品面貌自然也不同。然而从我们的深入调查中,却“惊人”的发现,八零后最大的人群现在年龄也有31岁,也到了而立之年,他们的作品中50%的艺术特征依然与七零后艺术家有着传承的特征,具有记忆情感、向往自然、社会责任、自由激情的一面;同时八零后作品也具有自己的强烈鲜活的时代特征:如异常生活、自由自我、数字情感等。八零后艺术档案(一)是栗宪庭老师和张海涛一起组织策划的八零后身份的艺术家展,展览于2011年10月29日在宋庄美术馆、万盛美术馆、零公馆同时开幕,这次展览将展示约20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给这些作品进行了归类,这是我们以档案形式展览的目的:以后还会有延续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多次展览和规模也想为了尽量不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更想客观呈现这个群体真实的面貌,寻求真实的八零后艺术特征,为现实和未来社会艺术生态良性发展做参考和铺垫。
上一篇: 残楼——冯峰个展
下一篇: 革命圣地•海上传奇:吴印咸摄影回顾展第四回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