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艺术领域的从业者,我们常常热衷于询问自己到底是谁--那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究竟是什么构成的?因为只有发现最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成为自主、自由的个体,才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而这种追求,受到心理学以及哲学的影响后,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也变得愈发突出。于是,“身份”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而我们所说的“身份”,包含了公共意义和个体意义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有时候是独立的,有时候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人或者中国艺术家来说“乡野”就是其中一种身份存在,它既是个体身份重要的肉身来源,也是文化身份的公共记忆。
当然,所谓“乡野”并不完全指向物理特征的乡村和小城,它更多的指代思想的来源。数千年来,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和思想体系。这种思想既有质朴、纯情,也有远方、惆怅。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中,乡村和小城镇快速消失,“乡野”却已然作为一种思想刻入中国人的骨髓记忆中,无法剥离--它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思想,也作为很多人的青春记忆:它既存在于我们宏观之中,也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
并且,当很多人重返故乡,虽然目睹那里的物理空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却依然拥有着过去的记忆:新修的道路并未完全改变生活的原有秩序;池塘、稻田、房屋在被重新修葺后,却仍然有过去的痕迹……而这样的“乡野”现实。则向我们展现了当下被全球化繁荣遮盖的另一面:虽然文明有所发展,但是“乡野”从未散去。也正如《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者熊培云的描述,“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也因此,在本次展览中,通过十一位艺术家的讲述和艺术创作,让我们理解到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们关于乡野、青春以及童年记忆的差异。这个主题也许并不宏大,但是它却在当下社会的隐秘角落持续发生,甚至在未来也将一直存在。并且,具体的“乡野”经历,在很多艺术人士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被保存在他们的言谈或创作中。尤其是,“乡野”作为高度在地性的存在,也作为一个个体潜藏的真实性,对于它的挖掘和激发。或许能够成为当代艺术发展新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