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流动的社会中,刘广云身上存在着两种流动的生存经验。一种是在国内从故乡到上海与其它城市之间的经验;一种是从中国到德国的经验。无论是哪一种经验都带来了事实上的流动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身份上的模糊感和生活的失重感。正是因此,这使他特别关注流动中的社会与人。
2001年,他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家里看着上海新旧交替,看着大兴土木的工地现场以及想象着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的命运。这种变迁中的工地与工人的状态触发他创作了《砖》的作品。他用树脂将工地上的废料和垃圾以及他为几十个工人拍摄的类似证件照的照片做成了100块砖。砖就像一个隐喻,即建筑工人不仅作为城市,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一种建设的基础元素。
刘广云总是在繁荣的景观中洞察到一种不同的东西,或者他总能关注到城市中底层人群的状态和命运,并以此去反思城市繁荣景观所带来的问题。2015年,他在上海城乡结合部的一处大车间完成了《填空—50000颗珍珠》。珍珠作为一种华贵的象征,与工厂以及工人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也制造了一种繁华即逝的视觉象征。
在对城市中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关怀之后,刘广云也在以一种更具哲学思辨的方式开始了新的一系列的创作,即运用褪色剂漂各种具有象征性的织物,衣物、被子或旗子等。他将织物的色彩作为一种思想和意识的象征,而将白色视为本真状态的象征。褪色就像一种现象学的方法,让一切去蔽显真。刘广云将这一系列作品称之为《本来》。
刘广云对城市底层人群的关注,其实是对一种变化中社会的观察和反思,而且,这种反思是基于个体的生存经验。刘广云在2005年创作的《丢脸》就是他在流动生活中的心理显现。来回摆动的形象失去了个人性,甚至不可辨认,而使用破碎的镜子反射的影像强化了一种被支离的经验与身份。
“还好吗?”这一没有对象的问候略带一种温暖而又感伤的情绪。问候是隔着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发出的,是在艺术家暮然回首之间发出的。向谁问候?是向那些出现在作品中的工人的问候,是向过去一个时代的问候,也是向艺术家自己的问候。
文/田萌
上一篇: 告别与重临——胡峻涤作品回顾展
下一篇: 2023原自艺术驻地计划:消逝的边界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