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百年的采矿业在煤都抚顺的地貌上留下了两个巨型烙印, 一个是著名的抚顺西露天矿,也是亚洲迄今最大的露天矿;另一个是“西舍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抚顺采煤产生的煤矸石废料多堆积于此,渐渐形成一个11.44平方公里的尾矿山。煤矸石里含有大量的碳和硫,一旦经过堆叠和挤压便开始自燃。因此西舍场的地表时常笼罩着白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与历史辉煌的西露天矿相比,作为废料堆砌地的西舍场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图像。地表之下,残余的热量伺机寻找着逃逸和释放的出口。今天的抚顺正艰难地经历产业转型,而尾矿山上的无焰之火好似这个亚洲最大的化石能源基地百年命运的隐喻。
近三年来,抚顺艺术家李勇反复行走于西舍场这片缄默的尾矿荒原,用镜头捕捉、召唤它的无焰之火。李勇拍摄的 《11.44平方公里》系列既凝结着他对于化石能源和地方生态的思考,也是艺术家在纪实摄影中不断注入观念实践的一场探索。
此系列有四条拍摄线索,分别是工人的临时窝棚、尾矿的植物、琥珀和温度失控的风景。李勇观察到西舍场上出现了一百多个临时窝棚,是由抚顺的退休工人利用回收工业材料搭建而成,给他们在种地的间隙提供休息场所。 李勇敏感地意识到, 这些工人一生从事煤炭采掘,退休后他们选择回到西舍场与煤炭废料共处,这本身便是对于采掘逻辑的一种消解。这些带有纪念碑性的窝棚群像提示着尾矿不仅仅是一个废料堆积地,更是一个缠绕着深层地质时间、现代性经验和个人记忆和情感的场所。同是这片废墟,李勇在黑夜里拍摄的植物带有北方风物的苍劲和忧郁,也处于一种近乎怪兽的临界状态。 紫光灯的照射下,他拍摄的煤矸石里呈现出微弱的亮斑,那是琥珀的残迹。此刻的煤矸石从化石能源的废料转换为一块留存了史前森林证据的化石底片。临时窝棚、暗夜植物和琥珀残迹潜隐于惯常的视觉之外,在李勇镜头的召唤下得以一次次显影, 成为交缠着史前生态、现代历史和现实困境的图像暗喻。李勇的另一组风景摄影则脱离了图像表征,进入物质层面的观念探索。 化石能源的开采、提炼和化工需要大量的热能控制技术,而化石能源的恶果也吊诡地体现在自燃的尾矿和全球气候变暖上。受到热能转换的启发,李勇在冲洗一组夕阳风景的时候随机地给药水加高温度,让底片上的明胶发生物理变化,进而得到了一系列“冲洗失败”的照片。这些“失败的风景”呈现出诡谲的瑰丽,亦如无焰之火的另一种化身, 督促我们去质疑采掘主义经济的同时,也呼唤我们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