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漪涟个展:触及一种缺席

  • 展览时间:2023/05/15 — 2023/06/19629
  • 展览空间:桉树叶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触及一种缺席


古巴作家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在写完《三只忧伤的老虎》后给略萨写信,信中说写这本书“要了我的老命”。玩笑和调侃不过是这本书的保护色,更深层的写作动机隐藏在题记之中,那是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句子:“她试着想象蜡烛熄灭后会发出怎样的光”。——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我对艺术的理解。



蒋漪涟与同时代一些专注于内心求索的艺术家不同,她始终保持着与这个世界的紧密连接,同时又渴望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记录她所理解的世界。入世的她习惯关注着生活的日常,同时对外在的瞬息变化又充满好奇。除去个人体验之外,各种新闻事件、影像和阅读文字,构成了她巨量的素材库。


“绘画,是我对这个世界一点点微薄的思考和反应。”


从最初的缤纷蝴蝶,到宁静的“平凡的日子”,她的作品完成了从追求浪漫的少女情怀,到探索内心的试验。近几年的创作,则显得更像是对世界冷静的哲思和更深层次的探索,作品的变化见证了她的成长。



对影视的热爱和丰富的阅读体验,为她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从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到北野武《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网飞热剧《王冠》,乃至阿伦特的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等等,都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合理而巧妙地转化它们(影像和文字),很考验思维和手法。模糊的图像或者重影的运用,或许更符合我心里感受到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名为《4个3》的作品中,她一共叠加了四重影像:近景是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平行母亲》中的三个孕妇,背景则叠加了宋氏三姐妹、三只老虎和三个天使,这些影像看上去似乎并无交集,却又似乎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分明弥漫着忧伤的氛围,但背后似乎隐含的那种坚定的力量,令人无法忽视。


“在平面的二维作品中,呈现像小说一样的故事性和复杂性”,这或许是蒋漪涟的野心与期许,触及一种缺席,可能也是她内心真正的愿望。



因为她似乎早已不再满足于画面的唯美,可能更多地是探索绘画心理层面的表达,希望关注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能性,甚至是艺术的功能。




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艺术家的敏感体现在她对世界的人文关切,当然偶尔也会怀疑艺术的功能和意义。比如唐山打人事件,比如东航坠机事故,再比如塔利班上台之后阿富汗女孩的人生际遇。


对现实题材的思考和解构,是她近年来又一个创作方向。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和提醒观众记住那些在网络时代容易被人关注但很快就被遗忘的事件。这种事件本身好比面包,绘画好比一刀下去的侧切面,所呈现出来的平面图景。


其中,以唐山事件为题材创作的一幅作品尤其令人过目不忘。画面的中心是一位女性的背影,身着无袖长裙,发髻高挽,腰板挺直,昂首前行,细细的高跟鞋踩在坚硬的砖石地面上,仿佛铿锵有声。她的前方,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群像,表情或淡漠、或肃穆,每个人的面部都笼罩在虚幻的气泡之中,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画作的颜色近于黑白素描,而女子手中那节红白相间的小棍,是整幅画唯一的色彩,同时也是最具故事性的焦点。



这类现实题材的画作旁边,或许可以配上一段约翰・伯格的评论,“绘画是对我们周遭不断出现又消失的可见物所作的一种确认。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而那将是我们的损失。”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