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RCM南视觉美术馆联合策展人、艺术家及其他艺术工作者共同发起一年一度的“多巴胺!—— RCM 艺术计划”,旨在通过展览、活动、沙龙以及线上项目持续关注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域的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及思维方式。
一副不错的眼镜帮助人更好的“看世界”,但“有色眼镜”却歪曲事实;作为中介的新闻和媒体是事实的传播者,但追求客观从不简单;人通过灯光看清世界,又时而因绚烂的霓虹迷失自我.....信息时代,通过app、电脑、网络、社交媒体、区块链、元宇宙等,生活和工作变得便捷,世界从此互联,“桃花源记”不再遥远,与此同时沉迷不悟和乱象丛生的状况也不会少......现如今“滤镜”一词含义多元,“滤镜”之下的“眼见为实”常与“不容置疑”相冲突,部分原因在于存在着医美整容、软件修图和AI生成等等“高科技”和“技术流”,“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天天有,当然“变脸”未必一定是贬义......
上述提及的新闻、眼镜、灯泡、滤镜、科技等等有着共同点,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媒介”和“中间人”的角色,这点与“艺术”类似。艺术也有着“中介”的效用,如何更好的“说世界”和“看世界”成为元动力,而艺术家往往借助艺术创作来记录、回应、叙述、思考和批判着自己所关注的这部分“世界”,同时观众也可透过艺术作品走进艺术家和他们的故事空间和精神家园。当然,很多时候中间介质本身常带着主观性,受众亦然。正如本次展览的标题“小孔成像”,一束烛光透过小孔在墙面形成图像,此时的艺术家就像“带着光亮的蜡烛”,“小孔”是中间介质,是他们的艺术创作,而“像”则是由创作所呈现的作品、叙事、情感、观念及思想。当观众面对一件件作品时,也就好像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小孔成像”。
事实上,“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与探究对于后世揭示焦点透视,发明灯泡、照相机、投影仪等等事项的意义重大。“焦点透视”在绘画上更“真”一步,照相机、灯泡、投影仪也协助人类更真实的记录、反映、叙说、探索着周遭。“小孔”所成之“像”为“倒像”,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性,在此次展览也代表着“像”与真实存在之间的差异性,即使这种差别只是相同事物的“倒置状态”。事实上,艺术家作为带着主观能动性的观看者、梳理者、讲述者、批判者和回应者,其情感和思想的个性化,加之本身的艺术创造、视觉转化及诠释能力,使得他们所表达的“像”带上了浓浓的个人印记。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这个世界发生着太多的故事,也就不仅仅存在着一千本“书”。如果把艺术家比作读者,那么经过艺术家之“手”所催生的对于事物的解读就更为繁杂多样了......至少对习惯于通过艺术来“观看”和“表达”的艺术家来说,“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看”都有着他们自己的风格、个性和喜好,这使得经由艺术家“滤镜”过后的“观看”和“成像”变得丰富多彩..... 并且观众与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又将延展和生发出更多的“小孔成像”。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小孔成像”,具备着一定的弹性,或者说可塑性,正如“蜡烛”和“墙面”之间距离的变化会导致“成像”大小的改变,而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也有着转变、创新、突破及可能性 ——无论是他们自我在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之间的对语。
本次参展艺术家共25位,他们有的已经载入艺术史,有的创作风格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兼顾着不同的身份与职业,有的具备跨学科的经验,有的依旧于学院就读,有的在行业内初露锋芒.......他们的创作有抽象、有表现、有写实、有波普、有涂鸦、有超现实......他们在媒介上涉猎架上、雕塑、装置、综合材料......
在各创作媒介的作品于此汇聚之际,艺术家们所“挖凿’的“小孔”以及“成像”首先必然有着各自的特色,既在艺术上也在内容上,当这些个体化的“蜡烛”、“小孔”和“成像”在展场并置时,彼此之间又能形成某种对话和碰撞,而整个展览因着不同感觉、风格、情感、经验、习惯、哲思的“小孔成像”,还将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便是“小孔成像”、“碰撞”和“火花”的意义,属于自我,属于个体,属于组合,属于群落,也属于整体,更存在于不同身份、不同语汇和不同创作之间,当然也存在于艺术与观者之间......
小孔成像
文/张雨卓
一副不错的眼镜帮助人更好的“看世界”,但“有色眼镜”却歪曲事实;作为中介的新闻和媒体是事实的传播者,但追求客观从不简单;人通过灯光看清世界,又时而因绚烂的霓虹迷失自我.....信息时代,通过app、电脑、网络、社交媒体、区块链、元宇宙等,生活和工作变得便捷,世界从此互联,“桃花源记”不再遥远,与此同时沉迷不悟和乱象丛生的状况也不会少......现如今“滤镜”一词含义多元,“滤镜”之下的“眼见为实”常与“不容置疑”相冲突,部分原因在于存在着医美整容、软件修图和AI生成等等“高科技”和“技术流”,“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天天有,当然“变脸”未必一定是贬义......
上述提及的新闻、眼镜、灯泡、滤镜、科技等等有着共同点,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媒介”和“中间人”的角色,这点与“艺术”类似。艺术也有着“中介”的效用,如何更好的“说世界”和“看世界”成为元动力,而艺术家往往借助艺术创作来记录、回应、叙述、思考和批判着自己所关注的这部分“世界”,同时观众也可透过艺术作品走进艺术家和他们的故事空间和精神家园。当然,很多时候中间介质本身常带着主观性,受众亦然。正如本次展览的标题“小孔成像”,一束烛光透过小孔在墙面形成图像,此时的艺术家就像“带着光亮的蜡烛”,“小孔”是中间介质,是他们的艺术创作,而“像”则是由创作所呈现的作品、叙事、情感、观念及思想。当观众面对一件件作品时,也就好像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小孔成像”。
事实上,“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与探究对于后世揭示焦点透视,发明灯泡、照相机、投影仪等等事项的意义重大。“焦点透视”在绘画上更“真”一步,照相机、灯泡、投影仪也协助人类更真实的记录、反映、叙说、探索着周遭。“小孔”所成之“像”为“倒像”,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性,在此次展览也代表着“像”与真实存在之间的差异性,即使这种差别只是相同事物的“倒置状态”。事实上,艺术家作为带着主观能动性的观看者、梳理者、讲述者、批判者和回应者,其情感和思想的个性化,加之本身的艺术创造、视觉转化及诠释能力,使得他们所表达的“像”带上了浓浓的个人印记。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这个世界发生着太多的故事,也就不仅仅存在着一千本“书”。如果把艺术家比作读者,那么经过艺术家之“手”所催生的对于事物的解读就更为繁杂多样了......至少对习惯于通过艺术来“观看”和“表达”的艺术家来说,“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看”都有着他们自己的风格、个性和喜好,这使得经由艺术家“滤镜”过后的“观看”和“成像”变得丰富多彩..... 并且观众与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又将延展和生发出更多的“小孔成像”。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小孔成像”,具备着一定的弹性,或者说可塑性,正如“蜡烛”和“墙面”之间距离的变化会导致“成像”大小的改变,而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也有着转变、创新、突破及可能性 ——无论是他们自我在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之间的对语。
本次参展艺术家共25位,他们有的已经载入艺术史,有的创作风格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兼顾着不同的身份与职业,有的具备跨学科的经验,有的依旧于学院就读,有的在行业内初露锋芒.......他们的创作有抽象、有表现、有写实、有波普、有涂鸦、有超现实......他们在媒介上涉猎架上、雕塑、装置、综合材料......
在各创作媒介的作品于此汇聚之际,艺术家们所“挖凿’的“小孔”以及“成像”首先必然有着各自的特色,既在艺术上也在内容上,当这些个体化的“蜡烛”、“小孔”和“成像”在展场并置时,彼此之间又能形成某种对话和碰撞,而整个展览因着不同感觉、风格、情感、经验、习惯、哲思的“小孔成像”,还将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便是“小孔成像”、“碰撞”和“火花”的意义,属于自我,属于个体,属于组合,属于群落,也属于整体,更存在于不同身份、不同语汇和不同创作之间,当然也存在于艺术与观者之间......
上一篇: 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专场
下一篇: 杨心广个展:春风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