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指春风里
——“南通刺绣及女红技艺传习研究展”
文/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一线连古今,针针寄深情。巧手绣芳华,慧心传千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刺绣是女红技艺的突出代表,被视为女德的体现。中国古代女子的绣艺甚至与诗艺相提并论:“十三学刺纫,十五学吟诗”。豆蔻般的花样年华,在上下翻飞的曼妙纤手里,于交相游走的五彩线缕中,悄然绽放……中国刺绣,是灵巧十指萦绕出的和煦春风,温柔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中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舜令禹刺绣,以五种之彩明施于五色,制作衣服,则帝舜始为绣也。”春秋时期,便有“衣必文绣”的风尚。宋代以后,刺绣艺术深受绘画艺术影响,“画入绣,绣似画”的审美追求,使刺绣艺术有了突破与升华,不仅增加了刻鳞针、滚针、打子绣、斜缠针等新技法,更有“一如图绘”的诗韵画意,使从前被视为实用品的刺绣臻至艺术的境界。及至20世纪初,苏州的刺绣艺人沈寿成为传统刺绣走向现代的关键人物。沈寿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传统针法,将摄影和西方绘画的写实理念融入中国传统刺绣而首创仿真绣。仿真绣是根据物象的肌理,以散针和旋针两种针法,按照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讲究光影明暗,强调物象质感。沈寿凭非凡的创造力,开中国刺绣之时代新风。
沈寿也大力推广刺绣教育,她先后在北京、苏州、天津、南通等地主持开办各种刺绣教育学校。其中,以南通女红传习所最有成就。其培养的众多刺绣人才,为乱针绣、虚实乱针绣、彩锦绣等现代刺绣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20世纪60年代初,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保护、发展、提高”的工艺美术方针指引下,秉承沈寿“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研制出现代观赏性刺绣——“彩锦绣”。“彩锦绣”以“点彩”“纳锦”的粗细变化针法、别致的肌理质感、纹饰的特殊形式意味,大大丰富了现代刺绣的表达语言,乃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五色而极思,藉罗纨而发想。新时代的刺绣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既要传承中华文明的造物智慧和美学精神,更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民、为时代、为未来守护这一片民族精神生态的原乡。
中国美术馆始终关注并着力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美术馆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了对相关优秀作品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建立了奖励性捐赠渠道。特别是通过主办、承办各类展览向世人呈现华夏大地上的非遗之美,充分发挥其文化、历史、民俗、社会价值。寿山石雕、宜兴紫砂壶、德化白瓷、剪纸、木雕、竹雕、玉雕、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依托国家美术最高殿堂的平台,更好地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所共享!
上一篇: 元宇·漫游
下一篇: 翰墨迎新春 油彩绘扬城——扬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