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再出发第5回
在地·生成
2019年以来,世界悄然发生着变化,包括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经济趋势,这些宏观的事件,影响着大多数人,艺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当代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包括文本和言说,触及社会发展轨迹,重视语言的差异,新的技术和传播也在发生着改变。繁杂而多样化的时代,联展又该以怎样的视角进行下去。这些问题,无论是涉及公共的,还是个人的,艺术似乎都远离这些宏观问题,艺术家们以隐蔽的方式借助艺术语言表达个人化的视角。同样,艺术也以不确定和争议始终存在,但是作为展览的组织者,我们希望从“在地”审视艺术个体,包括个体和文化、经验甚至地缘的关系。而“生成”则似乎是通过作品去还原一个消失的或者不为人知的过程。我们提供一个视角,而不是也给答案。
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我专注于个体研究--个人主义其实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我专注于社会与地方研究-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有关生命及其意义,人们仍会提出大量抽象的问题,但会基于日常生活的事实”,引申在这里,他提供的一个关于个体意义的追寻,这一点上同样提供给艺术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艺术家除了语言的重要,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独特的作品,背景是什么,或者说,这个艺术家的思考路径是什么。事实上作品是真实的,它至少提供一个可观察的媒介。
作为切片,我希望呈现一个与“在地性”相关的展览,但不是狭隘的定义,而是一个与个体相关联的,或者说作品的缘起和某个地缘文化有关系的,但是必要的是这个作品和艺术家的经验又有关系。尽管在多样化的时代,艺术没有明确的标准,它一定是好的或者坏的,人们借助过去的经验往往也很难超出新的经历去界定某个作品是好的或者坏的。正如鲍里斯·葛洛伊斯的观点“当代艺术的综合是零”。由此他劝诫“你要毫不犹豫的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支持他们。
这是一个展览的预告,我们采取一贯的方式,邀请和接受符合展览的作品投递。同时,并不局限于架上绘画,也可以是新媒体,也可以是行为,作为单年度举行的联展,提供一个问题所带来的是重视个体,通过展览语言的再创造呈现出一个重视文本和视角呈现的展览。
FFA艺术中心
上一篇: 乐遗瓯风——乐清细纹刻纸迎春展
下一篇: 感知之维——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