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伶伶的作品无论是纸本还是油画作品,都呈现了她个人那特有的多层曲线韵味编织的符号元素,宛若透过撑开的薄纱所看去的景物,更或是由飘逸的薄纱所编织成的物体在空间中静默的升腾、旋转与交织,一个个过程的凝固瞬间。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她与所描绘的对象的“间离”,用一种非常态的眼光来观看和呈现的她心目中的“真实存在”。变“熟悉”为“陌生”,这是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变“习俗”为“异常”这一“间离法”法的美学理念,在张伶伶的作品中有着显著地呈现。显然,她作品中所有的对象时空观念被打破、被重构,画面中的“物象”是一个十分个体化的视觉观看与呈现方式。那一片片的平行曲线仿佛有着生命般地在自我的自由轨迹里飘零、缠绕、重叠和舒展,真实与幻像交织在一起,这是张伶伶内心节律的起伏与思绪的自由流淌。这些远离客体对象的呈现方式是普遍发生在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正如康定斯基提出的观点,美是“人从客体转向他们自身”,转向无物质追求的心灵自由的实体和思想。张伶伶没有循入传统绘画的艺术道路,不是享受已有的风格与审美,而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意趣去推进和延伸,从张伶伶纸上作品《轴》《窗上》等系列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种“纯真的心理动力”,以及沉浸在她个人内心世界的绘画过程。我们从张伶伶的作品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她十分个人化的绘画心境与无功力状态,那是一方“幸福的森林小屋”,一个浩瀚大海上的“独旅之舟”。我们每一位观赏者自会在目睹张伶伶作品时获得共鸣与共情。
安滨
上一篇: 蛇蜕——任芷田个展
下一篇: 丹青绘就新时代——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藏中国画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