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室四重奏
文/潘耀昌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一工作室:具象表现与学院传承。20世纪引进西方美术最大的成果应该是写实手法,即根据单眼观看的视觉原理,将环境物像的光色明暗、解剖结构、空间距离置于科学的透视体系之下,再现逼真效果。写实法进入学院形成一套教学规范,占据统治地位,其利在于提升逼真画法的能力,促进现实主义创作,其弊是容易固化成单一标准的教学模式,使造型风格趋于雷同。而具象表现强调的是物像的“表现”特性,是对单一标准的解构,对雷同的化解,转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表达,使学院教育传承创新变成有源活水。龙虎解放思想,开创新风,陈海宁、李凯煌、刘凯、陈朝生、梁国辉、苏军权、陈瑾、张犇,各有专攻,自成一格,开辟出一片宽广天地。
第二工作室:意象表达与中西融合。80年代起,广美的欧洋教授首创意像油画,随后“意象”成为全国美术界的流行术语和研究课题,该词使用频率极高,至今不衰,扭转了以往的思维惯性,虽然各人表述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指向回归中国传统话语,联想到国人熟悉的目识心记、迁想妙得、经营位置等概念,在中西融合中,立足自身文化,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一代人的自信。这种思想观念的转换,有如王肇民用传统书画的骨肉关系来比附水彩的干湿那样,称“干是骨,润是肉”,令人耳目一新,心领神会,同时也深感传统的再生魅力。还有,在现当代艺术中,“设计”概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可以借助design一词的解读和翻译进一步认识这种思想观念转换的作用。design,也许是受日本人解读的创意或误导,最初被定义为图案,从翻译和词源学角度看,该词经历了图案、装饰、设计的演变。根据英语词典,其词义解释,观念层面的意思是,构思、布置、创意,物质层面的意思有,素描、草稿、图案、装饰。但这个词所包含的观念在中国传统话语中并不陌生,而且浑然天成,如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也,顾恺之的“迁想妙得”是也。同样,意象的使用意在找回中国自己的话语和艺术表达方式,同时与具象写实的观念拉开距离,正如李铁夫的探索所给出的启示那样,将国画墨色、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融入水彩,亦属意象表达。鉴于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观念逐渐走近,当今的中西融合已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解释权在我,而非昔日顺应式的拿来主义。今天民族复兴中的全球视野,赋予中西融合以全新的意义,系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使然。李燕祥、杨得聆、王少浩、薛静敏,深谙此道,又进而深入到色彩心理学、材料技法等的研究领域,追求一种中国式的心象表达。
第三工作室:微观呈现与多维传达。关注超级写实手法的培养,及其扩展应用,还可以进一步跨越以往绘画的视觉常态,更关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眼界扩大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浩瀚的宇宙星空到小至纳米的基因链,都在视野之内,这给艺术家增添了更多维度的表现可能,从而使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发生了具有哲学意义的颠覆性变化。陈东锐、李进健、陈坤伦的探索拥有广阔空间,足以自由驰骋,展现各自的诉求,乐亦在其中矣。
第四工作室:水性综合与跨界拓展。水溶性是水彩画最基本的属性,但水溶性不局限于水,油画溶剂和丙烯画溶剂也具有水溶性特质,材质的扩大,和跨界性拓展,意味着在维持水性的同时,可以突破传统材料的局限,获得更多的表现自由。水溶性尤适宜对虚空的描绘。以往学画多把注意力放到实体上而忽视虚空的作用。重温老子的话,“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实在是大智慧,作画不妨以虚带实,譬如中国山水画之得“烟云供养”,于恍兮惚兮、虚无缥缈中,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让人精神振奋。欣赏蔡伟国、张振江、郑来喜、张可、陈金龙、蔡焕彬的作品,可以享受到这种意趣。
——文自《传承与使命 当仁不让于师》
上一篇: 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
下一篇: 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