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模具)

  • 展览时间:2022/11/26 — 2023/01/14389
  • 展览空间:长征独立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

上辑:固态模具


受到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的启发,策展人曾以展览“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2018年)进行驳论并提出了一项激进的计划: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筑议程中确立全新的尺度、作出大胆的批评,并揭示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偏颇之处。“降低”和“提高”之间的二元对立引出了对于过分追求节约成本行为的否定,并强调了生产力宣传的“阶级形式”。首期展览中的反叙事旨在呈现社会个体如何凭借其空间能力与空间权利坚持自身的空间实践,从而能与该种”行政理性化”进行对抗。但是,面对当前因突然的公共危机而崩溃、紧缩的世界,恢复常态几乎无从谈起,更重要且紧迫的是厘清我们作为生命机器的“功能性”究竟意何所指,并从所谓劳动纪律和自我剥削的刻板观念中解脱出来或有所超越。所以,尝试进一步研究“生产性”和/或“非生产性”的原型如何被挪用为一种城市规划方法以及它如何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工环境塑造将是有益的。不仅如此,本期研究范围将会被扩大至多种类型的地缘空间,阐明更多替代性陈述或例外情况。


在过去不断变化的“标准”下——“降低”亦或是“提高”——曾诞生了大量不朽的单体建筑和无名的集体建筑,如果我们尝试审慎地将其尺度、比例、布局以及材料进行并置分析,则能够浮现出“复习”乃至“修订”的概念。续章“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2022–2023年)旨在重新检视所谓“标准”的存在意义,且试图在参差的“标准”之间建立起共生关系,探索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如何在不同时间性中得以延续,尤其是现代之未来与未来之现代。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早期,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并未对相关“标准”本身做出明确定义1,然而对于(技术)官僚们来说,更简单的行动是直接建立分类以确保改革的实施:“生产性建筑”作为经济工具属于工业用地,“非生产性建筑”仅供公共服务之用,不会对构建国家有所贡献2。于是,前者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发展方向,而后者意味着不当的浪费做法,即使作为辅助设备一样拥护着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意图。后来伴随着混合经济的崛起,出现了大量被各类资本放弃的工业遗迹,因为这些废墟对于一个重新拥抱西方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的中国城市而言不再继续产生效益或拥有使用价值——更不必说无休止的替换与淘汰过程直至今日最终招致了生产极限。尽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复习标准”却是假借特色治理术所擅长的自省、调适和再造,以吸纳社会环境改变的压力,而不至于沦落到僵化的地步。

为了深入从“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到“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的实践,也就是从对于实践的批判过渡到对于批判的实践,这次所辐射的范围或领域被设定在四大建筑场景之中:纪念碑、摩天大楼、市民广场、前线地带。前两者是长期致力于输出“生产力”的“固态模具”之典型,不管本身是否具备“生产性”。纪念碑将人民意志与社会生产捆绑起来,摩天大楼则追问高度、速度之于社会生产的真正意义。后两者是近来促进了“生产力”迁移的“液态循环”之节点。市民广场为推动舆论、整合社会的公共空间,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无所区分,前线地带更是作为关键的基础建设网络为区域性活动做出卓越贡献。展览邀请了诸多实践者介入到这些场景当中,一同考证具体的建筑案例、事件、行为作为“生产性建筑”或“非生产性建筑”的属性,及其“标准”所反映的政治秩序。而“复习”洽是他们的创作手法,或将抚平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因“生产”或建设而产生的裂痕。

“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模具”呈现艺术家包括:陈维、崔洁、刘任、刘韡、陆垒、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夏乔伊、曾嘉慧,将于11月26日开幕。下辑“液态循环”以市民广场与前线地带这两种公共之境为根据,将于明年春天开放。

注释:
1. 金敏求,〈按生产性建筑与非生产性建筑进行统计分组的初步意见〉。《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45–46页。
2. 〈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人民日报》,1955年6月19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