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萨宾・戴蔻尔把世界当作一个“实验室”进行观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她开始在巴黎和世界各地用相同的方式拍摄,探寻空间、场所和环境景观的多样性。对自己的创作,她阐释道:“一直以来我的创作都聚焦在‘地域’这一概念,探寻这些不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地域”,在地理、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叉。最开始我拍摄城市,在那里,人类只有通过介入空间(走进建筑物或走在道路上),或是对感知空间(声音或文字的记录)才存在;随后,我渐渐远离有人居住的地区,转而观察更自然的空间,超越物理界限,以此探询有形世界到无形且可感知世界之间的路径。”
萨宾・戴蔻尔在图像中通过一种接近纪实摄影的方式展现虚构的叙事,给观众制造视觉感知的困扰,甚至陷入感官意识被颠覆的状态。她拍摄的景观向我们同时揭示了事物的无声存在和人类的明显缺席,在可见和不可见之间,某种东西以敏感的方式在观众心中引起质疑。萨宾・戴蔻尔的景观摄影创作部分偏离了西方传统,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景观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环境和资源,一种张力之下的元素被她捕捉到影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呈现城市和自然空间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挑战着西方传统中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我们可以说,她在图像中用人类的缺席构建了一种戏剧性,以此来拷问当代文化中“人”的过剩 - 而这样的景观如今通过互联网,已然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简单回顾萨宾・戴蔻尔于2018年至2020年,在中国驻地项目中探讨的美学问题:她以“新生活方式”为题,在鄂尔多斯、武汉和青岛等城市,从高层住宅楼的15层以上拍摄城市景观。萨宾·戴蔻尔将图像置于不同文化相互关联和依存的全球化背景中,提出人类都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更广泛地说,她通过图像思考地球上人类境况的变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景观概念“山水”,是由“山”、“水”两个有着无限联系的元素组成。因此,艺术家并不是要描绘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世界,而是要在观看者中激起一种精神情感,表达出一种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对萨宾·戴蔻尔而言,永恒的价值和宇宙的和谐恰恰是存在于自然当中。
本次展览“被建立的和被观看的”中的双联作品,力图直面当下的一个问题:在意识到自然带来限制的情况下,人类如何居住在地球上?通过这系列的双联作品,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里高层住宅的砖石和冰岛山脉或法国上阿尔卑斯省山脉的矿石之间建立的“关联”。城市之间也是如此 - 中国城市景观和法国新阿基坦海岸线,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边境)巴斯克地区的海岸线之间,也在双联作品中形成诸多关联:引人注目的空旷、有力的直线、构图的曲线和斜线、城市天空或海洋上空的颜色。通过时间和空间,在图像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艺术家说过:“我对世界的认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累积,慢慢书写成故事”。在萨宾·戴蔻尔的双联作品中,宇宙力量的具象表达推动了现实世界中人造形式和自然形式的运动,引向了物质和情感上的震颤。在可见的表象背后,未知的事物一直在运动着。萨宾·戴蔻尔的作品用想象力和严肃性捕获了世界的真实,并强调生活中昙花一现的渺小,以及生命中永恒瞬间的强大。艺术家在直觉的驱动下,用她的艺术创作揭示隐秘的本质,探寻世间万物,构成人类的伟大之处。
——克里斯蒂安·玛罗里斯
作家、人类学家、教师-学者
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ARTES研究所
上一篇: 黎晓亮:三个展——摄影与人的三种距离
下一篇: 曾麟个展——暗夜潜流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