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序
自艺术诞生以来,“什么是艺术”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本质命题。当艺术历史进入现代主义阶段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从业者开始从这一本体追问,转向对“视觉——形式”的意义关照,并最终确立了“视觉——形式”的独立意义与价值。
与之相应的视觉艺术形态便是现代艺术历史上的“抽象艺术”,这一形态在进入当代艺术领域以后扩展了到更广义的“非具象”艺术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界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完全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现代主义艺术阶段解决了形式自足的问题,但即便现代艺术时期再如何推崇形式的意义,也并非简单化地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关系去寻求这一自足价值。更何况,当我们在今天再次思考“视觉——形式”这一范畴意义的时候,早已从潜意识里超越了这一范畴的二元关系与外化模式,更多触及的是艺术存在的样态与结构。
这与艺术能够呈现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当艺术所呈现的是可见世界之范畴,一般会触及可辨识的视觉载体;当艺术所呈现的是不可世界之范畴,则会触及不可辨识的视觉载体。这就形成了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两种视觉形式:具象艺术与非具象艺术。实际上,任何一种视觉形式都依赖于艺术所呈现之范畴,这也可看成是“实”与“名”的关系,正如一个物体与其影子的关系。
“无形之迹”是对这一关系的稍显浪漫的叫法,“形”与“名”作为追寻不可见之范畴的踪迹,并非确定不变的,而是在永恒生成中的。尤其在当代“非具象”艺术领域,寻找描述不可见范畴的语言之踪迹,依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
本次群展特邀陈辉、戈子馀、姜培源、康勇峰、刘磊、刘佳、刘颖睿、刘在文、吴昊宇、肖弘弢、赵展等国内十一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展,他/她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寻求不可见范畴之踪迹,并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论。展览共展出其40件代表作品及最近创作,形式以雕塑、综合材料、绘画为主。这些众多可行的途径也许能启发我们对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产生更多不同的理解。
这是美克洞穴馆与ZERO零艺术中心在2022年联合举办的首个大型群展,值此新年之际,愿“无形之迹”展览打开艺术与生活的新序章。
策展人 艾蕾尔
上一篇: 2021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
下一篇: The Spring to Come!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