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李森的首次个展“感光的背反”中,李森使用了很多PVC布料以及反光或半透明、透明的材料。目的是要让观者在展览中经历一个从清楚看到自己,到逐渐看不到自己的过程。这是李森对他眼中的文明史的逆向模式。
对于光的概念界定为“两种人能感受到的光”:一种是人的精神或者是“神性”之光,另一种则是“nature”意义下的自然光。前者接近于所谓“灵光”、“圣光”、“光晕”的概念,是照耀我们精神领域的光芒;而后者则是我们的肉眼得以看到物质世界的基础条件。对艺术家李森来说,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神性不断减少,而人性不断增加的历史,虽然旧的神话(如世界各地的古典宗教、神话)逐渐被新的神话(如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等)取代,人类依然无法离开广义上“因信称义”的思维模式,但不断注视到自身的过程却是单向度的。
这就像镜子的历史,也是人类注视自身的历史,所以自然光及其反射的概念被李森用来指涉人能看到自我的条件,而神性之光是无法用肉眼观看的,这个彼此冲突的形态和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感光的背反”。同时,李森在整个光的叙事中还铺陈了另一个线索:受光之外的“背光”部分,即人类不断追寻“光”的代价。如果我们以个体化的视角回看历史,我们更应该关注到那些在历史的进程中牺牲掉的人。人类之光的“正义性”同时也是一个权力系统,其代价无疑又是一种“背反”。
对于光的概念界定为“两种人能感受到的光”:一种是人的精神或者是“神性”之光,另一种则是“nature”意义下的自然光。前者接近于所谓“灵光”、“圣光”、“光晕”的概念,是照耀我们精神领域的光芒;而后者则是我们的肉眼得以看到物质世界的基础条件。对艺术家李森来说,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神性不断减少,而人性不断增加的历史,虽然旧的神话(如世界各地的古典宗教、神话)逐渐被新的神话(如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等)取代,人类依然无法离开广义上“因信称义”的思维模式,但不断注视到自身的过程却是单向度的。
这就像镜子的历史,也是人类注视自身的历史,所以自然光及其反射的概念被李森用来指涉人能看到自我的条件,而神性之光是无法用肉眼观看的,这个彼此冲突的形态和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感光的背反”。同时,李森在整个光的叙事中还铺陈了另一个线索:受光之外的“背光”部分,即人类不断追寻“光”的代价。如果我们以个体化的视角回看历史,我们更应该关注到那些在历史的进程中牺牲掉的人。人类之光的“正义性”同时也是一个权力系统,其代价无疑又是一种“背反”。
上一篇: 高枕无忧——拣寒斋珍藏历代磁枕展
下一篇: 业余——辛丑岁阑六人绘画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