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明自幼勤奋好学,尤喜书画,小学时代便能临摹整幅山水画爲美术作业,见重于教师。邻里有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宅第,一时学者画人往来不绝。而英明因家贫,未能得入室求教。但目濡耳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来日后做个画家的宿愿。无奈,父母过早去世,生活十分艰难,幸得穗城名士潘国讴先生悯其孤苦,又见孺子可教,便毅然相助。除了给他安排生活工作之外,还教之以诗、词、古文,得益甚大。但其学画之志则从未间断,每当工作之余,总以学画爲第一需要,酷暑严冬,坚持不懈。常出入于裱画作坊、古玩店之中。每有画展,必先睹爲快。临摹推敲,认真研究。
一九五零年英明毕业于广东军政大学,随军走遍大江南北,饱览了祖国壮丽河山,更激发了他学山水画的浓厚兴趣。又以上海爲当代书画大家荟萃之地,乃定居沪上,拜师学艺。六十年代起,先后得到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家朱复戡两位的指导,成为入室弟子。两老都是高龄硕德,一般很少有机会能入室求教,但英明为人诚恳。勤学苦练的学习态度,深得两老器重而予以谆谆指授。
自八十年代起,英明的书画已长足进步,因于一九八二年首次展出于上海,初露头角,有新秀之誉。此后在国内外举行了十多次个人书画展,尤以在日本东京、神奈川、千叶等地八次展出。载誉于东瀛,影响甚大,被誉爲“山水画巨匠”,深受日本人民的欢迎。而在一九九二年日本天皇访问我国时,英明被列爲会见之代表,并得到天皇的表彰,爲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一九九二年夏天,英明得有机会赴台湾探亲,与阔别四十多年的姊弟相会。并得到姊夫曹助煌先生的帮助,在台北市立社教馆举行大型个展。一时车水马龙,各界人士纷至沓来,一睹大陆画家首次在此展出的盛况,爲两岸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游名山、师造化是英明成功之路。数十年来无数的名山大川,都留有他的足迹。三上黄山写生,对黄岳之奇峰怪石、云海松涛、飞瀑流泉,无不认真描写,以体现海粟大师所教的黄山写生方法,以黄山爲模板,而在“气韵”上下功夫而大有成就。此外对桂林的秀丽,泰岱之雄伟,峨眉之巍峨,张家界之幽邃,三峡之惊涛,乃至九寨沟之行云流水......无一不爲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爲其经营构图打下了千丘万壑的腹稿。古人云: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爲山水传神”。我曾见他在画展中曾作联语:“胸中丘壑来天地,笔底云烟出自然。”这是他经过实践后的体会。
我与英明爲万年交,意气相投,撷秀揽胜,即席挥毫。有时更联句吟诗,十分相得。英明虚怀若谷,与我共相研讨,犹忆在雁荡合掌峰,白天携手同上九层佛殿,晚间在晴朗月色中欣赏合掌峰如此肩拥抱的夫妻。又如雄鹰展翅。一幅幅的天然画稿给我们留下了形神兼备的作品。
英明在既经数十年坚宝的基础上,又经过多次名山游览,即景写生之后, 他的山水更有突变。又再度去湘西天子山、四川九寨沟等的旅游写生后,他询能驱策自然,出神入化。董其昌所谓行万里路者,英明就充分的证实了这个道理。
我尝体会到中国画有十三科,山水爲首,界画爲末。而以山和水并称爲“山水画”,这说明画山必须画水。孔子又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爲此山水画家必须山和水都要有突出的功力。我常常钦佩英明的山水画中的“水”,画的非常生动流利。何况他又经过“九寨沟”的写生之后,更显得山水画中烟云缭绕与飞瀑流泉的生动,使我惊叹叫好,值得我虚心学习。更在历次画展中,看到他不断提高,使我“刮目相看”!总的来说,他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承继,又有以造化爲师的具体功力,因而是十分突出的。
至于英明的书法,那是在不久前作古的朱复戡先生的多年培育指导,笔力苍劲婀娜,耐人品味。古人称书画同源,赵子昂讲过:“留法还须八法通,应知书画本来同。”对书法我十分惭愧,在英明面前,不敢妄讃一辞了。
施南池时年八十有九于上海仪萧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