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的世界,天与地、全球性舞台和地方性场景、人类与非人类、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族群交混于一处。世界已不再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科学、技术、艺术、社会”之外,我们的学科与研究亦编织与纠缠于一处,如同杂糅体网络一般,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并折射出某种未来。相比过去而言,未来则会更加光怪陆离。
1922年,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这里的“生活”是指“具有意味广泛的生活实践”,即“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同年,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呐喊》问世。亦是1922年,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如火如荼,《尤利西斯》和《荒原》两部巨著诞生。
从过去获得的遗产不是一种固定的传统,而是未被释放出的可提供希冀的内容。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借用杜尚“镜像回归”(Mirrorical Returns)的说法,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来回应现代性延续至今的困境,逃离全球化的现代文化想象、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和固化的现实对于未来想象和感受力的劫持和囚禁,从而完成自身的主体性重构。这绝非对于那从未消失的过去的重现、重复或者重访,而是对于艺术和教育面向未来的发问、探寻和呼唤。
“镜像回归——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再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中的纠缠。展览试图以跨媒介、跨领域、多线索的方式,释放青年艺术家创作与实践的能量,诞生更多新的意义。
我们期待展览带来交流性与呼应性的共鸣,在诸多现代性的僵局中,从百年前的镜像、记忆坐标的缝隙、元宇宙的畅想与时光的流明之中重新寻得新的出路与意义,让我们如同手握阿里阿德涅线团一般走出现实的迷宫。我们期待通过创造出新的艺术生产,筹谋未来的生命与生活。
1922年,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这里的“生活”是指“具有意味广泛的生活实践”,即“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同年,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呐喊》问世。亦是1922年,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如火如荼,《尤利西斯》和《荒原》两部巨著诞生。
从过去获得的遗产不是一种固定的传统,而是未被释放出的可提供希冀的内容。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借用杜尚“镜像回归”(Mirrorical Returns)的说法,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来回应现代性延续至今的困境,逃离全球化的现代文化想象、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和固化的现实对于未来想象和感受力的劫持和囚禁,从而完成自身的主体性重构。这绝非对于那从未消失的过去的重现、重复或者重访,而是对于艺术和教育面向未来的发问、探寻和呼唤。
“镜像回归——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再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中的纠缠。展览试图以跨媒介、跨领域、多线索的方式,释放青年艺术家创作与实践的能量,诞生更多新的意义。
我们期待展览带来交流性与呼应性的共鸣,在诸多现代性的僵局中,从百年前的镜像、记忆坐标的缝隙、元宇宙的畅想与时光的流明之中重新寻得新的出路与意义,让我们如同手握阿里阿德涅线团一般走出现实的迷宫。我们期待通过创造出新的艺术生产,筹谋未来的生命与生活。
上一篇: 聪明的植物
下一篇: 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