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21/06/13 — 2021/06/27642
  • 展览空间:云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熔生命之矿 炼心灵之音

——张江舟水墨新作的叙事转向


孙欣


创作的原点在何处?详观艺术家张江舟的创作行迹,会发现它与一场长久的“凝视”有关:不是对被描述对象的凝视,而是对立于墙面、有待落笔的白宣本身。在他看来,每次创作之前的长久“凝视”,都是对现实之维的清空动作,同时也是一个将直觉和经验召唤、梳理、凝结的过程——心的“凝视”。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思考,他是如何借助“凝视”,创造性地提炼自身不同生命阶段的所感、所思,继而生发出不同于古人、有别于他人的精神向度和表达方式,并在其中达成个性与共性、感悟与深思的平衡,甚或融合?


作为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早在1998年,张江舟便凭借聚焦民族题材、颂唱崇高精神的《圣途》震撼过众人的心灵。这一时期,他在承续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体系的同时,将西方艺术的光影、明暗有机融入精准的笔墨结构之中,自此埋下了一条抒情的隐线。新世纪以来,他以广博的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学养持续锤炼作品的精神内涵,逐渐感悟到中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人心相通,对于苦难与欢愉的共情没有国界,于是转入对于人类宏大命题的思考。作于2009-2013年的《殇·戊子记忆》系列,堪为其艺术的转捩点:题材内容上,以真切的生命情感展开对于人生价值、生死、命运等终极命题的追问,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叙事方式上,由具体情节的类型化叙事转向人类精神图景的意象化构建;本体语言上,着力在传统笔墨之上探索新的时代风格、图式——他将人类的苦难和痛楚凝固为极具张力的几何形态,以荡气回肠的纪念碑式人物群像归结出“张江舟式”的悲剧美学:沉雄,放旷,趋于极致。


作为张江舟“墨语”系列展的最新呈示,此次“尘寰·墨语”在对2013年“生命·墨语”展开的之于历史文脉、人类命运等宏大命题持续关注的同时,聚焦信息时代对于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改写、乃至重塑的现实,展现出艺术家对于所处时代的理性思辨,呼唤人类观照性灵、回归内心的文化态度。展览以“衍”“觅”“触”三个篇章,集中展示了张江舟新近水墨人物画的研究方向、探索成果。为呈示新近力作思维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特别选取了创作于2012年以来的一批朝向都市景观的作品,如《彼岸风》《花逝》《清月》《潮湿的记忆》等。此外,艺术与生活叠织的现场也在展览中有所体现,借助多年积存、带有余温的现场写生手稿,不难发现艺术家扎实的造型基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反应;鲜活的手稿与主厅云南主题作品遥相呼应,传达出写生与创作的有机关联。三个篇章试图以向外审视、向内观照、写生-创作、艺术-生活的复合结构引发众人思考,眼见之物是如何被艺术家以心凝视、整合、继而转换成一个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景观。


相较于19世纪末交通革命刷新人类对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的认知,100年后的通讯变革,则彻底消解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的概念,一切归零,走向虚拟,“去中心化”的世界村已在眼前。近年,伴随全球信息科技的迭代创新,消费主义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文处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张江舟的艺术思考与实践也随之发生转向:自当下日常化、通俗化的生活现场提取“视觉关键词”,以隐喻、象征的叙事方式塑造被电子屏幕攻占的异化世界,书写无处逃离的都市寓言。其中,以创作于2020年的《阙》系列较为典型。


事实上,对于人物画而言,面孔总是潜在地承担着巨量信息,当仁不让地成为图像的中心。而面具——这张不变的面孔,仿造性、伪装性固然使它具有面孔的某种特征,但终究不能承担太多。若细想会发现,面具对于内在的遮蔽,其实暗合了信息时代现实-虚拟共在的现实。这似乎不难理解,张江舟在新作中频繁使用面具符号的原因。在创作于2021年的《不该放弃的抚慰》《唤醒之约》《有霾的春天》《只有你能在这里找到爱情》中,不止面具,手机、玩偶、鞋、狗等多种符号频繁出现,物象间的比例关系被有意打破,在行云流水的墨色韵律中融成一片,弥合出的超现实情境彻底消解了现实逻辑,形成隐秘的叙事;而人物的具象结构被概括、恣意的抽象性笔墨支离,并以非中心、多视角的形态聚合在画面中,指向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泯灭之后,当代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异化感、疏离感、乃至彻骨孤独。在被艺术家创制的多元、多向的都市寓言中,不由引发众人对于真实情感、独立灵魂的向往与深思:一个内在超越的新境就此产生。


或许还有另一个向度。在创作于2019年的《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中,艺术家废除了以往的叙事手法,任凭心理视觉展开大胆想象,强烈的实验意识使得这一系列作品充满了奇异的魔力。或许是艺术家对于内在自我极度忠诚的意志,生发了这场深沉、内向的心灵历险:荒诞的气息在无意间流露出悲剧美学的履痕,朝向人类心灵苦难的深掘与表现,苦难传达的层次之深丝毫不亚于《殇·戊子记忆》系列,仿佛是它的隔空回应。《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不同于以往,画面物象趋于简纯,无有赘余,只有遗失时空坐标、滤去文化意义、抽象且纯粹的人……似乎是在引领众人进入一个生命宇宙。在那里,在不透明的意象中,众人面向自我、无声审视,寻索灵魂深处的精神本源,以及未曾被探索、被体验、被理解的隐秘心音。


三个篇章中,“衍”向外无限,“觅”向内无极,那么“触”呢?艺术的发展轨迹离不开自身的时空坐标轴,一条是传统文脉的时间线,一条是在地特质的空间线。张江舟的采风现场,即是一个动态触摸在地特质的行动。经由写生,艺术家回到生活内部,回到手感的愉悦,回到最初的感动,饱满的创作热情使他得以敏锐地捕捉不同地域的文化意识、审美特性,继而传达出自身对于社会现实、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此次专为展览创作的主题性创作《相约云南》即属此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江舟三十余年沉取传统精神,精研本体语言,潜心传统水墨在现当代语境中生存、发展、转换的问题,以悲悯、博大的文化襟怀感悟时代课题的价值,创造出一大批独具崇高、圣洁气象的经典作品。新世纪以来,中国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开启了更为丰富多元的航道。可贵的是,他从未停步,在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多维时空中,坚定地朝向传统内蕴、时代精神进一步展开反思,不断地输出高尚的精神境界、真切的生命体验,毫无疑问,这将为当代水墨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发之路。


2021年5月19日于望京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