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一念”金刚经篆刻艺术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1/01/30 — 2021/02/06951
  • 展览空间:廿一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艺术从人类诞生的时刻便已伴随而生。在众多学术观点中,描述艺术源自人对未知高维宇宙的链接呈现。先民以岩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之心。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封建时代,此时的艺术创作大多围绕宗教展开,从而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提起中国早期佛教文化最先想到的应是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创造这宏伟的人文景观不仅需要技艺、灵感、审美,更多来自佛教信仰的力量。一代又一代供养人倾其所有捐资造像,留给我们宏伟的文化奇观和一心向佛的信仰,今天顾居士发无上菩提心,慷慨解囊出资集结一部以篆刻艺术创作的《金刚经》,邀请全国各地的老中青西泠名家,同时还委托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会长晋鸥先生,代为约请日本国和旅日西泠名家,共邀请篆刻艺术家169位,创作379方篆刻作品,参与篆刻家不乏西泠印社社员和各地印坛领军人物,此举亘古未有,无量功德!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之精华,喻金刚不坏,如金刚之力破诸妄欲,断魔腕力无坚不摧。《金刚经》是大乘与小乘之间的桥梁。当年六祖惠能大师闻此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大悟,赴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后受禅宗衣钵开东山法门。众人常诵持《金刚经》可消业、增福、生慧等不可思议之功德,佛力护佑。


《金刚经》篆刻作品共计5175字,以多字印为主。经文断句为379句,创作为379枚篆刻作品,在字体应用上以篆书为主,同时楷、草、隶、行、简等无所不有,寻找擅长不同字体的篆刻家约稿并非易事。其中一枚“金刚经”由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的韩天衡先生所篆刻。印谱函套签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方丈心澄大和尚所题。印谱封面签条“金刚经印谱”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执行社长的刘江先生所题。成印后印谱、印屏、手卷等作品拓制工作皆在寺院中进行,拓工吃斋念佛、沐手恭拓,其中手卷总长60米,以美玉堂连史纸拓制,379枚作品布局整齐且富有韵律感,60米整体拓制,不可有任何瑕疵,难度可想而知。


今天的中国不仅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更能为先贤传承优秀文化。中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篆刻是以文字艺术为主的印章艺术,是有着三千多年发展史的独立艺术门类,其中出现过两个高度发展阶段。一是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材以玉石和金属为主,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二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石材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产生了皖派、歙派、浙派、邓派等艺术流派,明清产生的篆刻流派大多在今长三角地区。到了近代,上海地区的工商业高度发展,其他地区因太平天国运动动荡不安,许多书画篆刻家举家迁居上海,直至今日上海仍旧占据中国篆刻的半壁江山,无论篆刻家还是篆刻创作以及篆刻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上海成为当之无愧的篆刻高地。


谨以《金刚经》篆刻原作及原拓印谱在篆刻高地展出,因缘殊胜、发心护持、广结善缘。祈佑展览圆满成功。


刘鼎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