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5月30日-2020年8月30日举办展览“闽江计划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作为第一回计划(闽江:关于水的想象)的延续和生发,策展人孙晓枫此次通过设置的三个不同主题的微妙关联性,引出福建在地艺术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当下艺术版图中独特的位置。本次展览聚集了12位艺术家:刘庆和、潘惊石、鬼叔中、孔德林、沈丕基、杜小同、徐钢、 于轶文、沈方敏、卢彦鹏、陈锦潮、岳凯的30余件个人作品及珍藏作品。展览构成划分为三个部分:
福建是一个词
在地文化的研究有若干种渠道可以进入,比如通过地区性的历史进程嬗变,社会经验及描述以及地域布局和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和塑造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于在地的文化描述既包括历史与现实,同时也包括了推理和想象,而推理和想象部分也许就是被遮蔽的、隐性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恰恰保存了一个族群的心灵密码。文本是开放的,词也是开放的,当我们勉力描述“在地是什么”的时候也描述了“在地不是什么”。在整个信息高强度交互并促成不同地区间同质化生活的当下,对于在地文化的研究必然变得困难,同时也变得意义非凡——因为对在地文化的研究往往会触碰到历史深层最为沉痛与深情的部分,这恰恰是精神依归的最坚韧的部分,是最为隐忍的“原乡意识”。
第一部分通过采访在地艺术家和文化研究学者,集合由个体开始的局部化叙述进而构成对福建的文本描述, 也获得了解福建历史文化的诸多路径(比如代际) 和角度, 对话的诸多意见构成了展览的主题及意义集成, 让展览打破话语的闭合, 从而为未来的工作揭示更多的可能性。第一回“闽江计划”的策划和设置是一个引子,“关于水的想象”是从地域的母亲河中抽取了“水”的意象展开讨论,从水引申出来的“滋养”、“栖息”、“流动化生存”、“变迁”等关键词,隐晦地对应了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共性。地理上特定的山海形态,使闽人既具有“山地意识” 兼具有“码头意识”,这种极其矛盾的合成,塑造出福建的保守与开拓的内在张力, 同时也形构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地盘意识及阶层意识混合驳杂的精神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