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新50—80年代写生-尘封的画箱

  • 展览时间:2012/09/11 — 2012/10/10499
  • 展览空间:久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久画廊2012年9月16日为著名艺术家张文新举办个展“尘封的画箱——张文新50—80年代写生”,展览将展出至10月10日。这次展览集中展示张文新1952年—1986年的85幅精彩写生作品。

  走进久画廊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泛黄的旧木画箱。它驻立墙角,讲述着一个关于“发现”的故事。今年8月,久画廊发现一批张文新50—80年代的写生。当第一次打开张文新5箱尘封多年的木画箱,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画箱中静静躺着1952至1986年的画作。这一批带有强烈旧日烙印的写生作品,既有灰调子的沉着冷静,又有光影交织的生意盎然,无论人物还是风景都活泼、生动,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和耐人寻味的感染力。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外出写生异常艰苦。张文新说:“1960年代,粮票很少,肚子空不敢远行,有人给个大饼才敢骑车去香山画画。”而更多时候,他总是口袋里带着火烧,提着自制的木画箱,四处观察、寻找、捕捉绘画对象。在北京玉渊潭水库、景山公园、十三陵;在农村间苗、麦收现场;在高炉边、矿井和露天矿的采掘机旁;在中原电网的工地、海上石油的钻井平台上,他快笔挥就,在时光不断流转中,捕捉对象的瞬间感。这些写生作品,用笔十分帅气,但他说“帅气是时间决定的,不是耍帅气。”

  在创作并不自由的时代,他注定只能画小幅写生,它们至少还可被藏匿于床下,而他《铁花飞舞》这样的大幅油画,最后不得不被洗掉。张文新是大变革时代的写生者,通过写生他记录时代,也推动油画进步。他说“所有的写生都是用绘画的手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而今天,发现这批“幸存”下来的写生作品,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过去那段历史和社会;看到当年的真实绘画,我们对中国油画将有新的认知。这批珍贵的写生作品,将为新中国美术史添加丰富的一笔。

  久画廊“张文新50—80年代写生”展分五个主题展出主题创作系列:张文新说“创作是一种向未知世界的探索”。每一次进行主题创作,他都会画下数量多得惊人的习作和草图。与扎实严谨的大型作品相比,这些小稿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鲜活与生动。

  人物:张文新说“画肖像必然要涉及这个人物的自然特征,社会的、历史的印记、心理状态以及或许只有短暂闪现的表情”。这些工农学兵,在张文新笔下都是自在之人,留住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人生际遇。

  工业:张文新文革中开始画工业题材,从首钢画起,到迁安铁矿,再到鞍山,由大港油田到山东油田,进而画到上海海洋局。这些钢铁冶炼、矿山建设和钻探海上油田的珍贵画面,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乡村:张文新把画室搬到农村。他画过《入社去》(藏中国美术馆)、《互助组转社》、《大寨食堂》和无数乡村风景。他既记录了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又在画中保留了已不复存在的田园牧歌般的乡村。

  风景:“它没有喧闹没有人间的倾轧,确切地说,没有那个无所不在的专政,是一片可以自由行走自由呼吸的世界,令人向往。”张文新这样描述自己的风景画。风景是他表达内心的手段,不同的风景记录了他不同的心路历程。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