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 刘宸双个展-旋转的边缘 & 物活之地

  • 展览时间:2019/12/28 — 2020/02/10760
  • 展览空间:台州当代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旋锥体!旋锥体!古老的岩体,照看它;

事情想得太久已经无法再被思考,

美殒于美,价值抵过价值,

而古老的面貌已被抹掉。

— 叶芝《旋锥体》


当你站在这座由五十年代苏式老粮坊改造而成的美术馆前,是很难想象出其内部空间是如何精巧且复杂地由内而外生长而成:粗粝的混凝土方盒子建筑内包含有四个体块,在两部独立楼梯通道和错落的四层楼板构成的旋转对称关系中,空间呈现为风车叶片式的螺旋型上升结构;每个楼层都带有纵向或横向的浅拱顶天花板,通过其打通到外立面的天窗翻转而出,与建筑体表面的垂直向浅拱形装饰面形成交错的立体波浪纹理。同时,光线透过几何形窗户在幽暗的室内落下生动的光影效果。在这螺旋结构的顶端,对自然和日光的渴求被释放在视野开阔的眺望台中。


两位刚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于航和刘宸凭借他们对空间和体量的敏锐度,捕捉到这座建筑物的本质。他们选择以双个展的方式共同呈现一批近作:正如两部对称且相反的楼梯通道预示了两条独立的个人创作脉络,观众也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双通道及四层共八间的展厅内,去构建自己的观展动线;展厅隔层挑空的开放性特征也为两人的作品之间营造了互相观看、相互关照的空间关系。


于航用“旋转的边缘”来概括他近年以装置、行为和影像为主的跨媒介创作。他从“人在做些无聊事情的时候能产生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开始,通过实践展开对消耗和重复问题的探讨。在各种循环往复的事件和现象中,于航观察到了消耗的产生,比如幕布的开合、临时人群的集散、世界的冲突与和平,太阳的东升与西落。他希望通过构建一种无意义的行动主体,去质问个体是否可能通过另一种消耗的模式与那些无法避免的大型消耗进行对抗。而这种主体性的行动同时也是对因旋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一种抵抗,即便这种离心力往往会产生偏离和视差,并将处于其边缘的事物加速甩出去。但它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它的合理性全然取决于我们在怎样的相对力学关系中去考量它。


刘宸的机械动力装置系列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废弃日常物和旧工具的第二次新生。他通过嫁接、组装和配置等技术手段,将具象物转变为抽象物,其中美和价值通过物理和观念的双重改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他的展览空间中,灯光在闪烁、呼吸并流动,组合物在天花板上投射出交织且摇曳的影子,它们用嘈杂的噪音和各种循环往复的运动来宣告其活生生的存在:摇摆、旋转、敲击、抖动、升降、闭合……“物活”不仅包含将“生命感”再次赋予失去使用价值的日常物的意思,也概括了艺术家长期收集、辨识、修复及归类这些物件的档案工作。“物活之地”指向的,正是一部鲜活的、关于百姓人家过往生活物件和劳作工具的百科全书。


通过旋转、往复、运动和组装等相同但并不相似的表现形式,两位艺术家巧妙地将建筑物的空间特质和历史记忆纳入他们构建的双螺旋展示系统,其中既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暗藏了对世界结构的大胆想象。二战期间,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历史时间中辨识出两座自旋转的圆锥体原型,也看到了造成这种延续不断的潮汐运动背后的始作俑者。面对恒古不变的天体引力和相对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他质问到:“那又如何?”(what matter?) 正如叶芝在《旋锥体》(The Gyres)这首诗所告诉我们的,要在丰富的、漆黑的乌有中挖掘,为那洞穴中传出的声音而欢欣,而一切新的“又将在过时的旋锥体上运行”。


文/陈旻


于 航

199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注于临时性公共艺术与扩张型雕塑艺术创作。


刘 宸

1990年生于山东青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专注于现成品装置艺术创作,曾获第六届明天雕塑奖年度奖、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获提名奖、“未知向量”青年雕塑家联展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铜奖、银奖,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及私人收藏。


策展人简介


陈旻,策展人、艺术家、译者。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曾留法十年,毕业于法国阿尔勒国立摄影学院和格勒诺布尔艺术学院,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祁梦琪,1996年12月出生于安徽合肥。策展人、写作者。曾工作于杭州恒庐美术馆,现为台州当代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