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丁立人先生秉承着对艺术执著热爱、本真的追求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信仰,以自己独到的认识和领悟对民间艺术形象和元素加以整合转换,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技法,创造一种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先生长期游离于主流艺术所关注的视野,也正是这种游离才能保持着超然物外、天真烂漫的心境。
丁立人,1930年出生于浙东沿海小镇——海门,自幼家境殷实,父母是戏剧爱好者,亲朋好友多为同好,常聚家中谈戏、听戏、唱戏;在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就读的舅舅贺鸣声及同学也是家中常客,他们从上海带来的西洋画刊所刊登西方现代画派作品,则是丁立人最早的绘画启蒙,他便是在这样中国式的“艺术沙龙”自由地成长,幼年接触的各种戏曲视觉经验早已成为其身体流淌的基因,绘画也在心中埋下了种子。丁立人而后的求学经历更是不同寻常,曾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山东大学水产系经历三次退学,三次踏入大学校门。在面对热爱的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抉择中的各种“不按常理出牌”,被旁人视为离经叛道的行径,却预示了他之后自由随性、毅然决然的艺术实践。
1950年代末,移居上海工作和生活后,因于各种机缘他与刘海粟先生、朱屺瞻先生等沪上名宿多有往来,在耳濡目染中打下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并继承了他们的艺术创新精神。在上海昆虫研究所从事昆虫科普图绘制工作时,经常下乡进行昆虫科普调查和写生工作,他在无意中发现浙江农舍的灶台上“灶画”,这些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小小壁画,加深了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不仅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大量调查、收集工作,而且还喜欢上非洲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也开始愈来愈多样化,除了彩墨、油画以外,先生还尝试石雕、木雕、印钮、版画、速写、剪纸、拼贴等各种艺术实践。
丁立人常说,“画画是用本心在画,是画自己喜爱的东西,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他不局限于某种美术流派,而是广泛吸收各家艺术营养,尤其是从古拙朴实的民间艺术中汲取素材。《戏曲人物》重彩系列是其最早的艺术实践,也是被艺术界所最为熟悉的作品。戏剧中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等人物关系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的视觉张力来体现,努力将民间艺术浓烈的色彩表现与西方现代艺术夸张变形的形体结构相结合,以彩墨形式进行表现,色墨的交融,笔触与色彩的重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西游记》系列的创作源于儿时听奶妈讲的故事,唐僧四人一路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冒险经历跃然纸上,画面中用线犷厉,稚拙的形象,热烈的色彩,平涂的色块,既能看到敦煌壁画以及汉代画像砖等传统艺术形象又仿佛看到戏曲形象插科打诨,粉墨登场,耳边余音缭绕、南腔北调、锣鼓喧天……
丁立人将艺术形容为难以企及的高峰,而自己始终在山脚下攀爬,在艺术道路上他时刻怀着一种谦卑的心,慢慢欣赏、仔细拾掇着“沿途的风景”。对于艺术的追求,或许如他所钟爱的《西游记》和杰克· 凯鲁亚克《在路上》,重要的并不是去西天取得的经书,而是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的过程,还有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的心。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丁立人《西游记》重彩系列作品一百幅,配合他朴实而真诚的文字及各个时期重要文献手稿,以此表现他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勾勒出其艺术风貌。广东美术馆一直关注现当代美术中每个鲜活的个案现象,通过对每个个案的深入研究和展示,向公众展示中国现当代美术丰富面貌的同时,推动与充实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王绍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美术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