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敏
这个时代艺术的品格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商品属性:迷恋符号、愉悦眼球、夸张、色情、肤浅且唯利是图,展览被看成一种知识、一种教养或者一种附庸风雅,商品意识形态如此深入人心,“为市场而艺术”的说法,人人都心照不宣,并没有让大家有什么羞耻之心。和其它行业一样,艺术家逐渐从社会情怀中退场,展览越来越多,观众却越来越少,最后变成参展者就是观众。即便如此,艺术家仍然在不断参加展览,不断出场亮相,不断地在微信朋友圈里推出各种展讯。
然而,我们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奔跑,汗流满面,殚精竭虑,却发现不过是在原地踏步。
没有人否认过艺术需要不断的追问,但今天的社会,缺少的不是发问的勇气和决心,而是一种良性的博弈关系,艺术家缺少猎人一样的原始角逐力,一个艺术家一旦得到了社会承认,他也就天然地代表了某种利益立场,而这种利益立场之中,绝大多数只有金钱的竞争意识,而缺乏思想厚度的竞争意识。他们奔跑得满头大汗,却发现不过是在原地打转,这是思维意识没有迭代更新造成的结果。
由此,我们回头来看这七位艺术家,在这个展览里,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大事件、大动荡,他们也无意于用一种精英的态度去谈艺术、谈理想、谈人生,它也许更多呈现的是夜幕降临之后路灯初燃时人内心世界的空虚,或者非常细微的人生细节所勾连出的对命运的虚无感。
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观者体会到不能被经验到的东西。现在,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生存奔波,停下来时最快速的放松无非就是刷手机屏幕,当展览变成一种和吃饭穿衣一样的常态,甚至直接变成在手机上观看时。而从这七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大家能听到生命中最细微,他们无非是想提示我们,只是日复一日地按照庸常生活提供的路线奔跑,不过是在原地踏步,只有产生一种有力度和深度的追问,才能避免停留在原地不前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