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定义”读车泊远个人作品
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也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说的一句话。
【偶然的动因】
艺术家车泊远2010年重拾画笔开始独立创作,近10年时间创作几百幅作品,作品的类型以架上绘画为主,涵盖表现性的油画以及趣味性的水墨和书法。在此之前该艺术家从事商业广告的行业,10年前,近不惑之年抛下安生立命的本行继续艺术创作,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偶然的动因,使得艺术家开始了一场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找自我之路。
【困惑与找寻的两种样式】
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大学时受的是美术科班教育,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浪潮,可是这一代人身上还始终遗留着时代的理想及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受着来自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强烈的影响,在艺术家创作的油画作品里表现最为直接。在艺术家2013年创作的作品《混沌》、《少年与鸟》系列,具象的图像用黑白色调表现出来,对于身边人物的描绘,强调时间被定格的瞬间。2014年、2015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图像开始抽离,粗放的笔触,强烈的色彩,隐藏艺术家待以释放的情绪,画面的物象被艺术家用画笔肢解,形成一种支离破碎的绚烂,呈现一种矛盾的、紧张的、骚动的视觉感受;在艺术家2017年的作品中,物象已经完全无法找寻,艺术家在油画创作中呈现一种完全抽象的状态,不再被形象束缚,将身体感受与画面作为信息的完全对接。
与油画创作不同的是艺术家还利用了另外一种媒材及方法创作,在水墨及书法的创作中,艺术家显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如果说艺术家的油画创作是严肃的、紧张的,那么水墨及书法作品的创作则凸显了艺术家的趣味性、幽默性,轻松中会心一笑。日常的生活感触转换成生动的线条,同时出于对儿时记忆的挖掘,艺术家创作一批戏曲人物形象的水墨作品,对于历史图像的切片的描述映射消费时代的荒谬,被粉脂装饰的面孔、扭捏百态的形象是艺术家对人生虚空的一种幽默的理解。
【裂重构与自定义】
《两个我》
我有两个我,
一个,
愤怒、扭曲、悲伤、挣扎、焦虑、恐慌、阴暗、肮脏、疯狂。
一个,
快乐、天真、细腻、敏感、脆弱、真诚、积极、干净、简单。
我一个在白天,
另外一个在夜晚喝酒,
和写字画画。
《两个我》是艺术家于社交媒体发表的一首诗,在这首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内心矛盾及分裂属性。无疑,艺术创作已成为艺术家的一个自我救赎与表达的突破口,在艺术家看似游戏人生的日常中,我们感受到一种被简化了的深思熟虑,艺术创作成了一种对自我的建设。如果说我们把自我的选择类比成电脑软件的自定义设置,那么这种自我设置包含了艺术家的自我质疑、自我建构、自我警惕、自我确认的过程。我们通过对艺术家创作的梳理、风格演变以及岁月累积出来的方法更迭,也感受到“自定义”是一种在时间里变化的设置,也是在虚妄时空里找寻自己的方式。也正应了文首所引用的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
叶彩宝(本次展览策展人)
2018年9月于成都
车泊远——一个艺术上的“游离者”
车泊远的名字给人一种离群而居、与世无争、独自逍遥之感,颇有出世的味道。绘画艺术于他就是心灵栖息的港湾,他常说“像个大人一样思考,像个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他把绘画视为自己内心最为真实和干净的东西。
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不虚伪、不做作。他也是一个矛盾的人,既多愁善感,又豁达开朗。
常言“画如其人”。他的油画是把生活中种种复杂沉重的情绪不带任何修饰的用尽全身力气挥洒在画布上。画面中狂放不羁的线条、扭曲撕裂的体块、暴虐狰狞的面容、绚丽夺目的色彩无不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刺痛感。我相信他每次作油画前内心都是压抑、痛苦的,当宣泄完所有苦闷,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如释重负,他身心是轻松愉快的。他把这种释放后的愉悦又倾注到水墨作品里,妙趣横生的戏曲人物、带有情色意味的美人图、大白话式拙朴的书法无不诉说着他内心的豁达和快活。
这就是车泊远,一个艺术上的“游离者”。他游离于现实与内心之间,游离于油画和水墨之中。游离是一种自由随意的状态,无拘无束。他试图通过绘画与心灵的共振,表达有血有肉的自我。
吕继龙(本次展览艺术总监)
2018.年9月
【闲言碎语】
什么是艺术?艺术为死而生——只有强大的作品存活力量,方有可能保证肉体可灭,艺术延续幸存,是为死而后已。艺术为生而死,生的前提是创造的无限动力,倘若价值不断产出,是为死而无憾。许多无价值艺术,肉体无价值,作品无意义,生不如死,死无葬身之地,可悲可叹……
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垃圾桶,不是遮羞布,不是撒谎借口——他只能是历朝历代艺术精华的积淀,只能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历史证物。传统有着极强的过滤遴选功能,那些不思进取、巧取豪夺之辈,早晚会被过滤遗弃,如过眼烟云……
陈默
201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