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风”傅吉鸿中国画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8/09/12 — 2018/09/26800
  • 展览空间:王琦美术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写给“不惑”的话


其实三年前就已四十。我现在说的基本上也是三年前就这样想的。


古云:四十不惑。不惑的原因大致是因为站在人生中岁的当口,既能回望过去也能远眺将来,已然知晓过去之得失遂明晰未来之走向的缘故。出版这本册子继而做这个展览也是想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自己从艺的道路上作一次回想与展望。


我求艺的道路并不坎坷或曲折,更无其他艺术人物那样的传奇色彩。回到儿时的理想,倒确是兴趣爱好使然,而最终诱使我选择中国山水画这条道路的原初萌动应该是我孩提时所生活的自然乡村。我常常庆幸自己生长在农村,使得我能拥有一个美好而丰满的童年生活。那是一段时刻能嗅闻到满坡麦芒的甜香,能听到蛙鸣、蝉声和蟋蟀叫,可以看到满眼深深浅浅的绿,感知到自然天籁,万物勃勃生长的永恒记忆。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小孩拥有新式的玩具,但他们自制玩具的行为,于今天看来,大多潜藏着艺术审美的培养。如用泥巴捏电视机,用胡豆角、红蛇果、蕨类植物做金鱼,用竹篾条和报纸糊风筝,用玉米杆搭建几层楼的风帆,偷了别人家的竹笋剥壳并逐层掏孔制成宝塔的形状……


在《橘风》这本集子的跋语里,我回忆了我的家庭,儿时的成长故事,无非是试图找寻到我绘画表达方式的原初影响,从而建立与家庭、成长环境间的内在关联。任何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叩问和表达着自己的过往,此种意识愈是年长愈为凸显,或如我们常说画如其人,实乃如其人之过往审美记忆的呈现。


据说天秤座的人比较纠结,但对山水画的选择我却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和迟疑,因为我清楚知道自己艺术情感表达需要的方式,无需指引,像小时候徜徉在田坝村野一样,自然而然地投入了自然山水的怀抱。这段山水之缘一晃不觉已然二十年,于今,忙时教学,暇时创作,自刊《精勤》二字以为鞭策,但耽于悠闲,多所盘桓,绘事一业,未知日有进乎?


总体说来,我于绘画一道,遑论做到与否,为人为艺皆尚平实,好静,喜净,重笔;笔求洒脱、厚拙,多中、侧锋并用,喜繁乱中理端序;丘壑经营多直取造化,少于构成形式、布置安排上着力;不喜粉本定稿于前,多随意生发,烂漫成蹊……


一路行来,谈不上勤谨但坚持笔耕,没有太大的成就但也怡然自足,因为我原本是一个乐于闲散的人,对自己并无太过远大的企求,在我看来,画画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幸运的是这种方式恰巧重叠了个人兴趣与谋生的职业。我的生活固然离不开艺术,但艺术并非我生活的全部,与其用生命献祭无限的艺术,不如让艺术伴随有限的生命。


不惑之年该是人生一大重要节点,在中国画的道路上,我并不奢求究竟能有多大成就和无上境界,我甚而无法预知今后的风格艺路行至何处,但山水必将伴我一生,我也必将执着问道求索于斯,就这点而言,是没有疑惑的。


傅吉鸿


戊戌中秋于橘乐堂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