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意精神,风起岭南,也扎根岭南。
在连续举办写意油画展、写意国画展之后,岭南画院又推出主题为“水之性”的全国写意水彩艺术家提名展,4月20在岭南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共有来自全国各地31位艺术家的水彩作品展出,这是写意精神的又一次纯然的表达,也是岭南画院为弘扬“写意精神”的又一探索实践。
展出55幅水彩精品
水彩与写意,本身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本次展览主题“水之性”便揭示了其中的意义。
水彩是结合了色彩和水分充分调和的产物,具有某种天生的中国特色。和国画一样,水彩的色彩是透明的,水性成为制造画面特殊效果的媒介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细腻描绘的可能性,又让水彩成为表达物像细节的一种手段,其所给出的自然,既具有对象的造型性,又暗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融合了中西绘画的特征,而又更接近中国传统的面貌。
“我把水彩的这一特性称之为‘水之性’,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独有的意义,并寻着这一意义前行而抵达心性两忘的审美彼岸。”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说。
本次写意水彩展览在岭南美术馆展出,不仅是岭南画院对于“写意精神”的坚守,也来自于其对水彩这一画种的深厚研究沉淀。众所周知,广州美院水彩画成就一向为中国艺术界所重视。就在日前,岭南画院推出的《行进之力——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传承谱系展》顺利展出,受到市民欢迎。
“我们有方向、有积淀,更有群众基础,去举办这样一次展览。”岭南画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叶向明介绍说,本次画展特邀了11位艺术家,同时提名展出20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作品共计55幅,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水彩画的写意表达。
以水彩传递写意精神
短期内连续举办多场不同画种的“写意”主题大展,岭南画院对“写意精神”的执着不断引起外界的关注。
弘扬“写意精神”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在杨小彦看来,写意本来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也深刻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然山水的达观态度与和谐精神,因此也成为中国视觉艺术的内在风格而广为人知。
水墨固然是写意的审美载体,油画在进入中土百年之后,也在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出了一种写意的表现风格。水彩这个来自英国的画种,本来只是皇室业余消遣的产物,但进入中国之后,同样在几代水彩艺术家的努力中,已经成功转型为带有中土特色的风格,写意水彩由是而成为令人关注的一个发展方向。
叶向明说,写意是一种精神,就像艺术的名词一样,不同的语景阐述会有不同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积淀中,写意精神是自信也是情怀,如何实践,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中国写意水彩学派建立的基础,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史的研究,提出以社会学中非学标准的泛写意行为实践,促使实现各种艺术材料的应用与探索,以跨学科角度为泛写意艺术实践定位。”叶向明说,本次写意水彩展便是其中重要的实践之一。
持续推进对写意艺术的探索
事实上,岭南画院对于“写意精神”的探索,已经逐渐成为其特色品牌,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去年6月,岭南画院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发众多知名艺术家好评。而就在4月14日,主题为“写意岭南”的岭南画院画家作品展在桂林美术馆开幕,同样在桂林引起观展热潮,主办方特意将展期延后10天,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些来自东莞画家的作品……
近年来,岭南画院接连策划了抽象艺术展、写意国画展等多个类型相关的展览及研究项目,这些举措正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回应。
叶向明表示,未来,基于学术研究深度的延伸与拓展,岭南画院将在多个绘画领域持续推进写意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扎根生长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东莞的岭南画院,将扛起弘扬中国“写意精神”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