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闻世以来,几何学从未停止演化,甚至蜕变成数理以外的知识系统,阐释人与宇宙万物的空间关系。1980至90年代,通讯科技和国际贸易的急速扩展促使世界紧密结合,全球化的现象在文化、经济及学术层面引起广泛讨论。全球意识的觉醒,亦使艺术家重新思考和想象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连系,并建立自己的一套视觉语汇,以几何隐喻社会空间——这种时代解读,从在美国兴起的新几何派、中国的理性绘画,以及超扁平运动前的日本艺术可见一斑。
“Emerald City”汇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来约40件作品,包括绘画、录像、雕塑和场域特定装置等,审视几何学的转译方式,对比文化转译中两个重要概念—— “透明性”与“阴晦性”。展览从表现“关系”的基本几何概念出发,如点和线、比例和距离,呈现存于宇宙星宿、海洋大地、建筑环境、人类身体等实体及抽象空间的结构和意涵,以探讨不同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共存的可能。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与世界本身难以相称——在文学经典《绿野仙踪》中的“翡翠城”里,每个人都要戴上特制的绿色眼镜,以遮挡此乌托邦城市的光芒;几何学潜藏人类对普同真理的理想追寻 ,但也令人一叶障目。除了探讨几何学如何牵动人类对于空间性的想象,展览亦鼓励观众摆脱受几何局限的思维,重新认识世界。
上一篇: “冷抒情·殇修辞”王钟个展
下一篇: “望月怀远”千绘当代工笔画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