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福迎祥--十地木版年画联展

  • 展览时间:2018/02/13 — 2018/04/011056
  • 展览空间:小洲艺术区中心展厅
查看更多详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年画起源可追溯至殷商,孕育于汉唐,形成于宋代,继而繁荣发达于清代,至今已逾千载。


隋唐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桃符之类的木板绘画逐步发展为木刻版,成为了印刷工具,作为印刷品的年画在宋代应运而生。城市繁荣和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也促成了木版年画的发展。宋都汴京,即河南开封,成为木版年画的发祥地。年画作坊遍布全国,逐渐形成各地的年画制作、流通中心。民国初年,又开始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形式——月份牌,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仍风靡全国。


各地年画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独立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高、地域风格最为丰富的艺术品种,称为“民俗生活的图画辞典”。


红红火火过大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的习俗。到处张灯结彩、写春联,贴年画,东西南北中充满祥瑞。


民间年画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年画的题材广泛,举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文学典故、世俗生活、社会新闻、妇女儿童、岁时风物、吉祥事例、各地风景、花鸟鱼虫、居室装饰等,几乎无所不包。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简洁,有的繁缛,有的强调装饰,有的注重写实,形成了民间年画的多种风格。


木版年画形式各异因用途而定品种繁多,有门画、中堂、条屏、横披、对开或三开、连环画、历画、博戏棋图、灯画、装饰纸等。制作手法一般是木板刻印,单色拓印或多色套印,也有采用印绘结合、手绘敷彩。


我国古今美术史上一向不重视民间画家,“年画画年年年画,春联联春春春联”,加之民间多相仿效,许多木版年画也无从考究原作者。


本次展览的170多幅年画,包括河南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山东张秋、河北武强、河北赵县、四川绵竹、陕西凤翔、湖南滩头和广东佛山等十个地区的木版年画,展现了东西南北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也有不少是其地区的代表作。


这些年画出自一些年画艺术的传承人、仅存不多的年画艺人和年画研究者、创作者之手,如朱仙镇的姚敬堂、郭太运,开封的任鹤林、朱永敬和卢永泰,潍县的张运祥,滩头的高腊梅,佛山冯炳棠,杨柳青的张克森、张克强,凤翔邰立平,张秋的乔振霞,以及更多不知名的民间艺人。除了旧版年画,还展出了少量的现代新版年画。风格各异的大小文武门神、民俗神仙,长卷的百子图,鲁迅纪念馆珍藏的年画(复制品),大幅的渔樵耕读图和具有强烈时代背景的现代年画等等,民俗的魅力、传奇又诙谐的故事、夸张的造型、精美的制作和鲜艳的色彩,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2003年起,国家邮政部门连续九年发行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武强、绵竹、朱仙镇、漳州、梁平和凤翔的年画邮票,年画进入了“国家名片”行列。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极有必要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通过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唤醒民族的记忆,激活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增强民族的自信,应该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