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祝延存个展

  • 展览时间:2017/11/12 — 2017/12/271036
  • 展览空间:德山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中国当代艺术往何处去:在资本与权力两种异化力量的裹挟下,艺术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的后艺术、后历史语境中,艺术家如何还能保证存在的必要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在过度开采传统文化符号和近现代商业、政治符号之后,如何继续施展自己的“中国性”与“当代性”,以及建基于此的“国际性”?


祝延存以其多年沉默而执着的努力,回应上述三种挑战,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从人文关怀到生命关怀


祝延存的天然材料绘画之魅力,并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他从来不是为材料而材料,不是拿着材料去找主题,而是本着自己一贯的哲学家气质、艺术家敏感、持久的生命关怀,自然而然找到了量身定做的语言,也就赋予了这种语言以强大的生命力。


二、从旁观到在场


祝延存的作品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当代性”,关键就在于它们的时间性特征:形式不再永恒,色彩允许发酵,它们是一个过程的折叠,也是一段变化的持续敞开;它们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从场内走向了场外,沟通艺术与非艺术,让更多事物拥有了艺术性,也让艺术恢复了更多原始生命力,因此,它们是介入而非分离的艺术,是参与而非旁观的艺术,这种参与不是摇旗呐喊,而是内在精神的吸纳与渗透,是作为生命之花的艺术与整个生活的土壤之间能量交换、物理循环的一次深刻展示。


三、从激昂到禅定


祝延存近年这批画作,呈现出内敛低调的色调,平实的构图,简明的关系,整个画面有时明净,有时沉着,观之令人心情沉静,呼吸均匀,颇有禅定的效果。虽从不搬弄任何中国元素,但蕴藉着延存至今的中国道禅精神。他画《荆溪的春天》,不是大红大紫,而是写出了一种生命的无声流淌;他的《大平掌》、《寻找茶祖》、《翁基》系列、《景迈山》系列,不是任何具体物象的写照,而是一种深沉久远的地理与人文的直观呈现……


故此,我们把此次展览名之为“化物”——从上次个展的“载物”到此次个展的“化物”,正是上述三种演进的“一言以蔽之”。著名的“庄周梦蝶”故事说道:“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们也想问:不知是延存画(化)植物,还是植物画(化)延存?——延存与植物,则必有分矣。此之谓艺术。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