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佛传·东南佛教盛事胜迹圣物

  • 展览时间:2017/01/11 — 2017/03/271263
  • 展览空间:西湖美术馆三楼
查看更多详情

越地出土的众多东吴、西晋佛像遗物,可谓佛教早年传入东南的实物证据。东晋、南朝江南佛教昌盛,帝王开窟造像,高士舍宅为寺,金铜造像显现无量寿佛崇拜。隋唐佛教融入华夏传统文化,金铜造像、写经插图,多见千佛、七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形象。五代宋初吴越国时期,东南佛教盛极一时,钱氏诸王笃信三宝,末王钱俶毕生崇佛,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藏八万四千《宝箧印陀罗尼》刻经,愿佛法永驻,期国泰民安。吴越国金铜造像,承袭隋唐造像遗绪,开启宋明造像新风,以表现西方净土信仰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为主,形式与同期西湖摩崖龛像一致。宋代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出土的写本、刻本佛经,砖雕、泥塑造像,体现了这一时代风气。元代地宫出土的三世佛造像,反映藏传佛教在江南传播。明代佛塔出土的造像,不仅有汉传佛教造像,还有藏传佛教绿度母像,金铜佛、菩萨像与道教造像同塔供奉,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念。


展览以时间为顺序,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三国两晋南朝隋唐时期,第二单元为五代宋初吴越国时期,第三单元为宋元明时期,展示独具特色的四至十六世纪两浙佛教遗物。


承蒙省内外二十三家文博单位鼎力支持,展览汇聚一百一十一件(组)佛教遗物,多出自东南浙江省境佛塔、地宫、窑址、墓葬中,以吴越国至宋元明时期佛塔出土的金铜造像居多,还有其它质地的佛教造像和经卷、舍利容器,以及寺院中使用的梵钟、磬等器物,尤以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这与吴越国崇佛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值得深入思考。展品中不乏省外出土的佛教珍品,如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吴越国金书《妙法莲华经》,山东莘县宋塔出土的北宋杭州刻本《妙法莲华经》,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宋代地宫出土的吴越国时期铜泗洲大圣像。这次展览传世的展品只有两件,分别为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海盐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以及江苏常州金坛博物馆收藏的乙卯岁(955)吴越国王钱弘俶造铜阿育王塔。


第1单元 三国两晋南朝隋唐时期


长江下游地区三国吴、西晋墓葬及窑址中,出土了众多贴饰佛像的器物,表明佛教较早在中国东南流行。东晋、南朝佛教开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帝王礼遇佛法,名士精于佛理。许玄度生前建塔、舍宅为寺,死后转世为梁岳阳王萧詧续修佛塔的逸事,在越中广为传布。宁波阿育王寺以起塔供养传入东土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久负盛名。齐梁年间开凿的剡山大佛,为江南早期重要石窟造像。表现无量寿与弥勒信仰的金铜造像,出土于南京六朝遗址以及浙江、上海宋明时期的佛塔遗迹中。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中国化,隋代智者大师首创佛教宗派天台宗,求法日僧多次巡礼天台山国清寺。浙江保存最多的唐代佛教遗迹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佛塔出土的隋唐金铜造像,存世唯一图文兼备的《佛说阿弥陀经》写本,都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的重要实物资料。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