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 理性审美主义

  • 展览时间:2017/02/25 — 2017/03/11963
  • 展览空间: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第一展厅
查看更多详情




理性审美主义


徐累:作为女性艺术家,高茜的“闺阁气”温顺许多,传统概念中的女性气质昭然若揭。


高茜的作品宛如一个个犯案现场,所有物件形成的证据链,指向一个不在场的身体。是的,身体。这个身体一晌贪欢,几乎患上了“恋物癖”。恋物,是以溢美之词掩饰慌乱不堪的空虚,于女性来说,接近于化妆术,有时也表现出在情色方面的策略。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展示恋物对象越多,过去创伤事件的“在场”就表现得越多,如此说来,高茜小心翼翼描绘出的这些东西,也许就是身体的哀悼之物——残花,高跟鞋,香奈儿5号,三矾九染之下的潜台词,是曾经被执、被穿、被香气所笼罩,而此刻烟花散尽,余温逐渐冷却,最终,“她”飞蛾扑火,在追忆的灯罩内香消玉殒。



高茜老师和她的猫咪“莫兰迪”



工作室一角


孙甘露:高茜的作品是经典符号的再造,花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在色调、图像、材料的选择上赋予传统在当代的意义。    


王水泊:“我喜欢她作品中这种淡雅。在当代很难见到这种格调的工笔画,这个淡雅里有微妙的变化,这显然来自宋画的影响,她的绘画风格和装裱形式都打破了传统的工笔画程式。”




媚我-----孤芳自赏的静物

文章来自周彤《高茜的绘画》


欣赏艺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入手和排除干扰,让灵魂自然的沟通。 每一个观者面对作品的时候,都会被当时的情绪,周围的环境,专家的评价,或多或少的左右。到了今天,收藏本身成为了焦点,所有艺术品都成为商品,直接或是间接打上价格的标签。纷纷扰扰的拍卖和展览,仿佛不再给我们精心观看的清幽,仿佛将我们和艺术作品一起卷入狂热的钱潮。


真正停下脚步,放下内心的喧嚣,创作或是欣赏,是那么的梦寐难求。


作为观者,欣赏艺术都变得那么困难,对于创作者而言,踏实安静的创作似乎更难以企及。


怎么给自己设计一条心路,摆脱干扰,沉浸在绘画的纯净之中呢?


翻开中外绘画的历史,我们看到,无论塞尚,莫奈,还是倪云林和黄山谷,每当观看他们的作品,那平淡的画面,那略带羞涩的运笔,都能感受无名的震撼或是美好的遐想,探究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秘密: 只画给自己。


人最难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孔子曾讲,每日三省我身。其实,就是为了保持灵魂的平静和安宁。


当下,很多有潜力的画家, 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作品越来越差,归根到底,是被膨胀的欲望所吞没。 反观高茜的作品, 没有矫揉做作,明快和自然,有着东方女性天生的内敛和温柔。


特别可贵的是, 作品整体的品质非常接近,无论情感还是技术都没有很大的起伏,工笔细腻,不随意放纵,画面色彩典雅和温润,特别是中间色的运用,娴熟稳重,有着古典的遗风。也许是文革的遗传或是时代变动猛烈的原因,当代中国画家,很多喜欢刺激和跳跃,画面情绪的外泄,让人难以平静,情感波动,如同躁动的中国。与之相对应的是,80后新生代的回归自我,高茜作品的私人感觉特别突出,仿佛拉开内心深处的窗帘,里面没有阴暗,只有小女生的细微心思。


一切冲和平易,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一段段闲散的心事,一片片无意的优雅,一阵阵淡淡的感怀。


就画面的技巧而言,刻意的不经意似乎是主轴。布局精巧,画面内容的曲线,和背景中的直线代表了中国古典和当代刻意的巧妙结合。纵观中国古画,线条柔美委婉,总在不经意间表现笔墨,东方的间接通过线条跃然而出,当代审美的直线,到了蒙德里安达到高峰,从直线中表现神性的尊严和冷峻,这种一神精神的基督根基,和东方众生是佛,完全不能交集。怎样调和东西,如何表现当下世界的融合,似乎成为画家不能达到的极限。


这一切却在,几支鲜花,一片浮云,翩翩蝴蝶和安逸的鸟儿,表达的随意曲线,在隐含桌面,平铺的盖布,和器物基座的直线,形成不冲突的对立,如同浑然天成的美丽混血,令人惊艳叫绝。


刻意的细腻,不经意的融合,构成了高茜画面的谐和明快。小女生闺房的镜子,花瓶,鱼缸,台灯,以及高跟鞋,除了表述心事,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渲染,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归融简单,没有高深,不故弄玄虚,静静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展翅不飞的蝴蝶,静静绽放的鲜花,自在沉默的小鱼,栖息小寐的鸟儿,在这祥和平静中,沉寂舒展,似乎不愿打破这片刻宁静,恬淡中享受神秘的快感。


是天生的平和还是后天的刻意锻炼,造就了画面的宁静。从观者的角度,更能接受画家与生俱来的根性。


窗外的俗世,没能污染里面的整洁,外面的诱惑,不能取代内心的平和。传统的柔美,当代的直接,都不自觉的在画面的平淡中,化为不经意的情感。除了自己,画家没有邀请他人,对于观者,仿佛不留神打开了一扇少女闺房的橱窗。 没有偷窥的内疚,没有宏大的场景,只有默默的一刻一分一秒。


感谢画家在这浊世中,带来的一缕清香, 正是她给自己的暗喻,让我们能够从日常的烦恼中短暂的脱离, 感受闲散,享有美好。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