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物语”王大磊人物画作品鉴藏展

  • 展览时间:2016/12/18 — 2017/01/18824
  • 展览空间:永阳坊艺术酒店25楼阳光大厅
查看更多详情

生民物语——王大磊的绘画状态


文/银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的四句名言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为生民立命”更是表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普通百姓的关照。古往今来,各个领域,诸多人士都是以知行合一的姿态将自身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民众、家国紧紧联系在一起。青年画家王大磊自入画坛以来,就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社会基层的劳动者身上,以切身通感和手中画笔展现他们的劳作生活、悲欢离合、人生故事,展现出画家真纯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艺术思想。也正因如此,王大磊的绘画艺术和他本人的绘画状态得到广泛关注。


对土地和耕耘在土地上的人们的怀恋与热爱是王大磊一直以来绘画的主题。从小生活在安徽乡间的王大磊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勤劳朴实的乡亲、田间劳作的耕牛、蓝天上的白云以及那风吹过成熟庄稼发出的沙沙声都成为他记忆中最难忘的部分。从安徽到西安美术学院学习,再到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已有十多年的时光离开家乡,但家乡风物却愈发在眼前清晰。


在王大磊笔下,农民的人物形象大致分两部分,一是留守在乡村的农人,另一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前者饱含泥土气息和无限怀恋,后者则充盈着生活的沉重感与浓厚的人文关怀。进入城市后的农村务工人员所具有的好奇、奋斗、彷徨与无奈在王大磊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留守村中的老人与孩童在土地上的执着、期盼、呼唤和艰难亦在画面中得以展现,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又有割不断的亲情、思念与爱。所以,画家王大磊为我们呈现在画面上的这些人物、场景,无疑是他长期观察、精心构思、真情展现的,这里面既有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用心的关照,还有对当今农村现状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挖掘与表现。


当今的中国画除却内容的情趣与笔墨的情趣外,我们更渴望看到属于心灵的内容。王大磊正是一个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并且抒发真挚情怀的画家。他在择取人物时首先关照的是人物的所思所想,内心的喜怒哀乐,然后透过表情的刻画、环境的营造和笔墨、色调地配合传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内容,释放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有一幅这样的作品,一群老人和一个孩童围坐一个拴马桩前,脚下和背后是红色的土地,拴马桩上扎着的红绸颇为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寻常的村中场景,或许是村中有了什么喜事让大家聚拢一堆,兴趣盎然。画家在画面中着力强调了老人们的手和面部的刻画,将老人一生的艰辛劳作、沧桑不易与如今这平和、温暖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观者不由唏嘘,这样的老人不正是在土地上耕耘了一辈子的“我们的父母吗”?在他们年迈的今天,是多么需要关心与呵护啊!


另一幅作品表现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场景,丈二尺幅的作品中,几十个农民工手持不同的劳动工具在劳务市场上等待工作,其中一些人正围在一辆小轿车的周围向车主人争取活计。画面无声,可我们分明听到了车主人与农民工讨价还价、周边人窃窃私语和市场嘈杂的声音,感受到农民工对工作的渴望、得不到工作的失落、挣取生活费的急切......


面对这样的画面,一丝酸楚会涌上心头,农民工的艰辛、不易可以与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坎坷、苦难产生深深共鸣,此刻,或许你会眼睛湿润,鼻息抽动,作品内涵触动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更会引发出我们对悲悯的思考、对生存的理解。好画家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王大磊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画笔讲述着生活中的故事,他像一个游吟诗人,拿着木吉他看似不经意地拨动琴弦,却让我们沉醉其中,感受着时光的迁移和闪回。今天的故事或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宣纸承载的不仅仅是图画,更是社会进程中一个个的脚步。


从画家王大磊一系列创作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一个十分注重通过笔墨来塑造人物、传递情感的画家。在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的刻苦训练,使得王大磊在笔墨的技术性上已经可以极为熟练并尽情表达。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知他对笔、墨和宣纸性能的全面掌握,这是他作为一名职业画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更重要的是,王大磊在笔墨中有艺术性的表达。


在一幅题为《童年》的作品中,一个孩子跟随着担水的父亲,曾经的场景,童年的回忆,犹在眼前。这幅作品构图有一定难度,但通过画家简练、帅性的笔墨却将画中意蕴表达得格外充分。这其中,巧与拙、枯与润、疏与密、黑与白的关系处理非常得当,成为以笔墨表达画面内容与意境的成功作品。


还有一幅作品的笔墨也格外引人瞩目,一对老人与一群牛构成整幅画面,两个老人仅仅占据画面五分之一篇幅,而牛无疑是画面的主角。这个由数只牛构成的巨大画面全部由墨色表现,作者使用了多种技法,不仅有干湿浓淡的表现,更有积墨、破墨、泼墨等多种笔墨样态的呈现,这其中笔墨的相互对比与衬托、相互冲击与扶持、相互依托与消减无疑组合成非常丰富的笔墨语境,既有技术的成分,还有艺术的成分,还有可贵的灵感和难以言说的意象。因为有了笔墨的变化,有了线条的塑造,再加上色彩的运用、人物情感的抒发,使得王大磊的绘画作品多了一份音乐韵律的表现力,颇有日本民间的说唱文学体裁——“物语”的风格,可以感受其内在的节奏感和故事性,这成为王大磊绘画艺术颇为独特的审美特征。


唯有爱可以让人无怨无悔,唯有坚守方能看到柳岸花明。一路走来的王大磊也遇到过足以让他产生放弃绘画念头的坎坷,然而是对这个事业的深爱让他坚持下来。他有句口头禅:既然弄了画画这个事,咱就把它弄好!语言朴实,但足以说明他的执着。为了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他曾用心临摹古代经典;为了感知当代大家的笔墨意蕴,他反复学习、揣摩;为了获取创作素材,他多次赴陕北、甘肃、青海写生,还常常悄然来到火车站、城中村、劳务用工市场等地画速写、找素材。在此过程中,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在乡间一坐几个小时不停地画,以致腿脚都感到麻木,有时画得出神忘记吃饭一天结束才感到饥肠辘辘。而最重要的是,画的过程也是他与村里人、农民工、小贩等深入交流的过程,由此感知对方的内心世界,往往也会融入其中,这让王大磊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王大磊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人物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荣敏教授。贺教授从事教学和绘画艺术之建树卓著、勤勉执着、精益求精在业界有口皆碑。王大磊秉承先生从艺之精神,自我加压,砥砺前行。这里面,勤奋最为凸显,这一点我们无须过多表述,仅从他每年数张的大幅创作就可以感知,这每一幅作品都饱含他的思考、匠心、情感与追求。没有达旦通宵的付出,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没有时时萦绕于心的绘事牵挂,没有汗水甚至泪水对宣纸的浸润,想要成就如此之多的佳作那是不可能的。


在画家王大磊身上,生活状态和艺术创作状态高度一致。他为人积极热情,常常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他对事真诚质朴,实实在在、诚诚恳恳;在生活中他又颇为乐观,总能给别人带来轻松和快乐。而这些性格特征反映在他的绘画艺术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生活无限热爱、有着勃发创作力的“绘画人”,他总有不断创作的欲望,总有各种用笔用墨的想法,他可以付出辛苦劳力画极大的画,又可以在巴掌大的纸上完成一幅精巧之作。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正所谓“没有感觉,哪来艺术”?王大磊的性格特征反映在他绘画作品中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正能量”,他所描绘的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数量极大、故事丰富、必须直面的一个群体,尽管画面中也会有苦涩和彷徨甚至伤感,但这都不影响画家赋予了这个人群勃发的生命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爱与关怀,而这一切又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了解和最应当弘扬的!


王大磊爱养兰花,画室中植有十数盆大小品种不一的兰花。人们都说兰为难养之花,可王大磊的兰花却绿意满满、枝叶优雅、生机盎然。问其秘诀,他实话实说,也没有过多经管,只是不要多水,保持透气,适时营养,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兰。绘事犹如养兰,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画,如此,即便居陋室、饮粗茶,亦可使画意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2016年12月3日


于云南腾冲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