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绘画,我心中无限之境
——读旅日画家李剑华绘画艺术·东国
读李剑华的绘画作品,可概括为一句话——东西方技法交融、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大部分作品更重在情感书写自己心中的世界。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引导着我们对其所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语境及现实语境进行思索,即思索它的视觉机制、审美习惯以及创作观念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
李剑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名校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研究生院,曾受那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世界大师级艺术家,诸如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绢谷幸二等新日本画泰斗的影响。其时虽然他所学专业是油画,而在国内读美术专业时学的是版画,但东京艺术大学非常开放式的那种打破画种界限、注重手工技能的教学方式,让他的艺术思维获得充分的解放。
毕业后,他选择定居日本,选择留在东京这座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做艺术家。让他拥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地深入研究日本文化、研究西方艺术,研究东西方在艺术上的渊源与异同。他从这个出发点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油画、水彩这两个画种之间相互交叉创作。
多年中,沿地球作美术旅行,边走边画,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写生创作来研究这两项画种的本体语言。他最喜欢西方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雷诺阿、英国18世纪水彩画家透纳,也深受他们的影响颇深。
从近期不少新作中发现,他所追求的是通过个人对风景或人物场景内容深层的表现。利用不同时间段的色彩变化、线条、空间的视觉关系抒发个人的情感。尤其在寻找绘画表现语言方面,更强调个人主观性的(意象性)的表现方式,在画面中实现光与色的协和。他的油画或水彩,在绘具和手法上他选择了笔触、笔法与线条的变化。他感到这种自由的、轻松写意性的用于书法的毛笔所产生的画面感觉竟然就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中西技法融合之路。
在写生绘制过程中,利用笔触、色线之间的变化,所产生出来的笔法、油色、水和色的交融变化,他视为个人情感隐逸的表达语言方式的回归。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兰亭诗》)……只不过,其表象所呈现的是一个西方画种的形式。
李剑华作品的写意性另表现于对绘画整体把握。他倾向印象派色彩天才塞尚笔下的、那种未完成感的画面效果,如画面的空间常常是变动不居的。风景中的树木与山,也都只是构图的元素,可以随意拉近或推远。从塞尚的作品中,看到了东方艺术精神所在。
他认为,若要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找到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实现行笔的自由与酣畅,必定要舍弃对造型与透视原则的固守,保留绘画整体观,这样,创作过程中画家就不会被束缚。其次,李剑华作品的未完成感原则,也是基于他的整体性原则之上的,他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删繁就简的取舍能力。
尽管漫长的学院基础训练使李剑华具备了很强的造型能力,但他决计要把这种能力隐藏起来,只在画面中显露出惊鸿一瞥的冰山一角来。他的这种既理性又松散的处理手法带给他的画面某种非完整性和不确定感,而这不仅给观者留有更强烈的视觉想象上的余地,也真正体现了画家不计较于形似,在绘画技法上所达到的那种俯仰自如、点染由心、信手拈来的上乘化境。
李剑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轻松的特殊绘画感。在就读东京艺术大学期间,他在研究平山郁夫的艺术时也发现,比起那些耗时数年的严谨巨制来,最触动自己心扉的是平山先生为那些大画所作的很少示人的铅笔或毛笔手稿,它们似乎显得更为生动和亲切,更可以令人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那充满灵性和思索轨迹的卓越才华。
在题材的选择上,李剑华更喜欢选择人和风景,或风景中有人的大场面的绘画创作。并从自然中提取了带有人文痕迹的建筑风景作为描绘对象。这是缘于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他以一个学者式的严谨态度,长期研究中西建筑的深层审美尺度,先后完成了几部关于建筑的论著。他的另一个嗜好就是亲自动手完成一些木制建筑模型和家具,也会长时间地流连于建筑工地去观察一座建筑是如何完成的。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他尤为深刻地理解到了建筑结构中力与力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相成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他在那些看似率性的用笔中,为何却能保持画面中强烈的秩序感,特别在处理建筑物一些关键的结构性细节上,其用笔之精准也是令人叹服的。“放得大胆,收得冷静”——这是李剑华建筑风景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把建筑比喻成大地的诗行或静止的音乐。它的兴衰及存在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不过以人与变化着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来显现。如何去提炼这种人造自然使之成为风景的主题,实际上是由画家的视线对个人内在世界的聚焦,以及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来实现的。
这些建筑风景画反映了李剑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方法,也揭示了他的心灵感知与历史观。肯尼斯·克拉克在《风景画论》中继续谈到:“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依然纷扰、浩瀚和可怕;并将心灵暴露给许多危险的思想。但在这蛮荒的国度里,人可以围起一座花园。”这里所说的“花园”,是海市蜃楼般的梦想,是内心里的桃花源。
“我想,当画家对一个画种拥有纯熟而随心所欲的表达技巧后,他所指向的必定是对所表达对象更为深刻的内在理解。所以,我笔下的那些风景、人物,不仅是目之所及,更是我在心中所指向的无限之境。”
·海外华侨艺术家介绍· 旅日华侨画家李剑华艺术简介
李剑华,旅日华侨画家、造型艺术家,获日本政府艺术家资格。现为“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亚洲分会会长,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华宁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东京《地球村?美术》杂志社发行人。
著名旅日华侨画家、教授李剑华先生,现为东京《地球村美术》杂志社社长,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亚洲分会会长,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客座教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名校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部研究生院。他以画家新锐的眼光、近距离接触,并观察了解日本社会,潜心研究东瀛美术教育、艺术品市场以及新建筑艺术,同时他遍访欧洲、北美等地,先后在一些西方国家和城市里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举办了数十场个人画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与外部的大千世界进行着非常广泛的交流,并使自己的艺术不断趋于成熟。
李剑华先生在创作上,前后涉猎了油画、水彩画、版画等多个领域,基于对水彩画艺术的娴熟技法的掌握,成为世界现代绘画领域中倍受关注的华侨艺术家之一。
其艺术作品为世界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跨国企业或藏家收藏,并获十余项艺术奖。2004年个人艺术作品价位被录入日本国家权威艺术机构出版的美术市场经典《日本美术市场》书刊,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华侨艺术家。在东京的艺术拍卖活动中,他的作品多次被拍得高价。其艺术价位已进入日本专门艺术机构公开的价格评定体系。
近年来,李剑华先生多次受邀回国讲学并举办个展。期间他向国内一些美术馆或博物馆捐赠自己的多件精美作品。2002年5月,在中国文化部、国务院外事办、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组织策划的“旅日画家李剑华、日本画家小野日佐子联合画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2006年11月,他回国参加 “中国緑色环保义书义画捐资活动”中把自己創作的作品《窗》捐赠给中国绿色基金组织。向江苏常熟博物馆、苏州大学博物馆、他还向世界扶贫艺术机构、中国国内的扶贫项目、湖南省芒果V基金(中国扶贫基金组织)等捐赠出数件作品。体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对祖国对社会的赤子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