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Mao Space主办,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你是谁,这里是什么地方,你到这里干什么——孟煌个展,将于2016年11月1日在上海Mao Space举行。本次展览将呈现孟煌的绘画、装置、摄影和行为影像等多媒介作品60余件。
孟煌一直是通过绘画的方式,钟情于道路、树和水等题材,他说“我最重要的作品还是对风景的认识”。阴郁的色调和他对特定地点、场景的选择大多与其历史及文化意义相关,反映出孟煌对于中国现状及社会体制的批判性思考与注解。他的绘画作品,无论从作为凝固的道路、摇弋的树枝,到动态的水流,不仅具象表现了自然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混杂,并依此来关注现实危机下个人的命运,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危机的伤感情怀。而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是现实与艺术家内心的冲突,它检验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潜伏在视觉形象的深处,成为精神的张力。所以,孟煌的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他个人的记忆与情感的印迹,呈现为荒芜的质感和沧桑的色调,更凭添了一层沉郁而惆怅的气息,或许还有义无返顾地踏入不知所终的结局。孟煌还说“今天我通过道路来描绘心中的远方,期待着一个更美的自由之地”。
同时,孟煌又保持了自由开放的创作立场与态度。2006年孟煌移居柏林,这种新的带有差异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创作观念及视觉语言的生成,引发了他对流动变化的新栖居地思考。如果说孟煌的绘画具有象征的隐喻,那么他的艺术另一个人格面具,也是他多媒介的艺术方式,如装置、摄影和行为艺术等,却相当地具有直接、叛逆和批判意味,显示了他以个人力量抗拒社会所有权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即以个人的极端来渺视和挑战社会和政治强权的极端,这就有点飞蛾扑火般的悲壮色彩了。其原因不仅是他的这些作品,更在于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于是行为的、视觉的图像从非现实的层面进入到一个现实的层面,以此来揭示荒诞制造者和承受者双方的荒谬,以及对信仰、价值观和各种现实生存秩序的质疑、揭露。所以,孟煌的艺术创作,已经不是简单地从故乡到异乡游牧与放逐、漂泊的艺术,而是一直寻找到家园之后的艺术,抑或探寻精神家园的路径将使艺术创作获得新的活力。如同孟煌一直对“你是谁,这里是什么地方,你到这里干什么”的困惑与追问——尽管这句话是中国的罪犯在监狱里每天呼喊的口号。
孟煌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9年辞去教职后,从郑州北上北京,开始了独立艺术家的职业生涯;2006年旅居德国,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柏林。这次展览是孟煌继2009年在上海比翼空间之后的第二次个展,将于2017年1月10日闭幕。
孟煌说:“我最重要的作品还是对风景的认识。”而他对特定地点、场景的选择大多与其历史及文化意义相关,无论从作为凝固的道路、摇弋的树枝,到动态的水流,呈现为荒芜的质感和沧桑的色调,更凭添了一层沉郁而惆怅的气息。或许还有义无返顾地踏入不知所终的结局,尽管孟煌还说“今天我通过道路来描绘心中的远方,期待着一个更美的自由之地”。
孟煌始终保持了自由开放的创作立场与态度。如果说孟煌的绘画具有象征的隐喻,那么他的艺术另一个人格面具,也是他多媒介的方式,却相当地具有直接叛逆和批判意味,显示了他以个人力量抗拒社会所有权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于是,他的装置、行为、影像等视觉艺术从非现实的层面进入到一个现实的层面,以此来揭示荒诞制造者和承受者双方的荒谬,以及对信仰、价值观和各种现实生存秩序的质疑与揭露。如同孟煌一直对“你是谁,这里是什么地方,你到这里干什么”的困惑与追问,尽管这句话还是中国罪犯每天在监狱里呼喊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