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通绘画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6/10/22 — 2016/11/20580
  • 展览空间:Fan House 生活艺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董文通作品里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怀旧感,斑驳陆离的笔触更加剧了怀旧感的心理效应。


董文通对绘画语言的娴熟程度也是出众的。他的每一笔油彩中,具有强烈的书写性,多年从事绘画形式语言探索的画家才能做到,在笔法里又兼具造型、色彩、空间与结构,色彩微妙的对比关系和变化,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


董文通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审美体系和形式语言,在国内绘画界及艺术市场暂露头角,他能够恰当地平衡作品的理性和感性。作品中的怀旧感消解了一切媚俗的可能性,同时又撩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心寂寥与孤独的那根弦,赋予了作品一种抽象隽永的精神。


相信董文通的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特此为序!


胡永坚 2016年9月19日于深圳


不知何时开始,真实成为这个时代我们国族的一个禁忌,基本的真实都需要用极大的勇气来处理,由于真实常被遮蔽的,揭示真实都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透过表象还原真实,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重要的价值之一。而变化,是这个时代的永恒,承受变化带来的动荡与冲击,是这个时代生存之人面对的基本状况。并且,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如地去应对、去适应。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就是面对一个这样的真实常被遮蔽、社会呈现出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们既焦灼、纠缠于这个动荡的世界,也有幸面对这个拧巴的时代提供的丰富的社会图景。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奇迹与荒诞并存的时代。


文通的艺术成长,是在我眼前发生并演进着的。他的每一次努力与变化,点滴的思考与纠结,都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无论是早期的“餐厅”系列,“考古”系列、“梨树花”系列,还是近期的“废弃”系列、“遗失”系列等等。他在平面上的反复与折腾,换来了令人激动的效果,点滴间,不断地汇聚出他艺术人生的意义。其实,题材是次要的,我更看重的是他那种极富表现力与控制力的艺术语言,那种挥洒之间的流畅形态,包含着一种难得的艺术才华。随着自信力的不断拓展,更有价值、更具打动性的画面被不断地创造出来,这种扎实的文化推进,让人欣赏,看着他的成长与成熟,令人欣慰。


文通画面中挥洒的流动的艺术语言,坚定地构框定出他自身的艺术系统,指向他所持有的对事对物对己的人文情怀。丰富的表现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显现着他不羁的心性与洒脱的想象力,对应着他对真实的世界、对生命的成长的切肤体验。在弥漫的扭动笔触中,似乎就对应这个怪诞与扭曲的世界,不断抹去重来的画面肌理,躁动的表现形态,不也正反映着我们这片土地的某些时代特质?画面中的线网笔划的交织中,是艺术家力求重构着对视觉世界背后的“真实”结构。那抽去了以人为中心的空荡荡的场景,不正是变化的世界中被迅速遗忘的“自身”与“记忆”吗?文通的艺术价值指向,就是直面着被遮蔽与漠视的真实世界。他的题材的转换,不也验证着成长过程中,对记忆与遗失的重新追忆。


绘画在当代,地位不断被排挤,绘画艺术的边界不断地被动地被重新界定。绘画之于当代艺术的世界,好似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像个遗迹陈列,宣示着以观念艺术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对于绘画形态——这种依靠反复的“功夫”锤炼才能有所揭示意义——的弃绝,这都源于当代艺术的价值与评价体系的转向——更加的生活化、哲学化、态度化、综合化等等。媒材、方法与手段的多元甚至是放纵,不断释放着当代艺术表现的可能性,而那种对“方框”绘画的迷恋,只能安静地呆在文化视野的角落中,像个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但是,绘画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时不时还贡献着它独有的创造力。正如巴切洛(Miquel Barcelo)所言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绘画不再是一种职业或工作,它几乎就成为一种疾病,它不能脱离生活,相反,它是一种接近不朽的方法,就像诗歌;绘画是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正如雷电和病毒一样。


绘画越来越成为一种极为个人化的一种选择,无论是从事之、欣赏之、消费之,均如此,它的意义在于心、于手、于物之间的契合。之所以被称之为“病毒”,大概也只有绘画才可能与人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它与人的紧密的距离感,是任何其它艺术形态无法替代与超越的。手的每一种悸动都是源自心灵的信息,画面结构性的生成,来自内在的心理意识结构与对外物的认知结构的综合,这种与人的贴近,不断生发出当代绘画新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验证着人在大时代中的微妙变异。绘画是思想的情绪,这种属性造就其无法被替代的重要原尤,因为它具有相当大的超越自身的可能性,因为绘画对应的是人性的温度与个体的追求,对应着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对应着区隔于他者的独特的个体价值,绘画成为一种人性圆满的反反复复、生生不息的过程,基于此,它才可能亘古不灭。


武小川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