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之童趣 -- 云南青年艺术家对话草间弥生展

  • 展览时间:2016/10/22 — 2016/12/04914
  • 展览空间:袁晓岑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艺术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生成于创作和接受的过程。在这个对比性的展览中,草间弥生的和十八位云南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产生了有趣的碰撞。

我们看到,青年艺术家们很少从宏大的艺术史叙事切入,而多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创造出了包含着迷幻、痛楚、欲望、沉思等个人体验的作品,这与异域前卫艺术前辈有着某种类似之处——草间弥生的创作也非具有宏大艺术史抱负的创作,而是记录了一种自传式的精神历史,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自传式的精神病历史。当然较之草间弥生所确立起来的奇幻、乏味、让人不快而意外的世界,青年们或许还需要更强烈的精神力度和语言力度来确立起自己的艺术世界。


吊诡的是,以区别于艺术史而获得艺术史好感的创作经常失之于狭隘,但是艺术创作还是必须得经受艺术史的衡量。草间弥生的艺术被评论为“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因素,经受住了艺术批评家们后知后觉的考验。青年们的个人的探索性创作所展现出的艺术史意义,也需要在类似此展览的各种对话中得到驳斥与确认;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青年们的艺术也因多方的促进而得到提升。


我们也希望,当草间弥生的作品和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并置在一起时,能够更新它们的部分意义。


赵星垣


2016.10.4



异位的振弧


马宁


这个以“对话”形式展出的作品中,一方出自30年代出生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另一方是出自大多生于80年代的18位云南当下青年家群体,双方的身份跨越地域国界,生活阅历相隔半个世纪,从而形成一道鸿沟,把展厅中的对话,间隔为一种异位的对话。这场精心架设在袁晓岑美术馆中的对话,在跨越这道鸿沟的同时,能在两者之间激起些什么样的艺术振弧?


圆点是草间弥生艺术图式的基本原点,也是美国波普大家里希腾史丹建图的基点。里希腾史丹的点是消费社会批量印刷中一种组图的基本元素,本来肉眼很难清晰辨识,却被画家放大数千倍后,原本卡通漫画中童趣化的悲喜、血腥战争场景,既有着消费社会机械批量复制的冷漠镜像,也折射着现代社会中人性的种种怪像。草间弥生的圆点是画家构建其世界的基础,所以她的圆点可以汇成南瓜、人物或无限镜室中广袤宇宙的虚像,也可以密布在模特衣物手袋,家具和墙体上,侵入日常生活空间。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中,既没有深奥人生哲理,也没有捆绑深社会学意义,而是架构了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却能从画布镜框中溢出,与现实叠加。


和草间弥生相似的是,云南青年艺术家群体的艺术语言同样可以归溯于西方艺术体系,不一样的是,无论从画家的自述,还是从画面中都可以感知,这些画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种种带有特定叙事方向的,内心化的生活经历。有的画家试图用女体性征器官的局部,来营造心理学倾向的哲学意味,或用网线来打造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定概念;有的画家则用迷离色彩与形体来塑造幻境,或用图式来截取各种生活片段,成为种种生活历程内心化的印记,也形成出一道道与草间弥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振弧。


在西方波普艺术的语境中,草间弥生把自我视为一个渺小圆点,在消融于她所创造的世界的同时,也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自立为界,也可以与现实社会并和。云南青年画家群体从西方艺术中提取艺术语言,来构建他们对生活历程的种种感应和理解,从他们画作中所散射出的,是各种发于其私密内心世界的振弧,这些振弧,会以什么样的频率,切进社会的脉动?会用什么样的力度,在精神层面拨动观者的心弦?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