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空行缘 -- 赵东中国画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6/07/27 — 2016/07/301743
  • 展览空间:连云港市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认识青年画家赵东大概有两年多了,第一次见面他给人的印象是很有慧根,听朋友们介绍他与藏传佛教结有缘分,一直致力于藏传佛教佛造像艺术之一的唐卡修复。赵东兴趣在于从民间社会搜罗唐卡残卷或残片,经过处理或修复,或在残卷上重新创作,使之焕然一新或璀璨依旧。


最近,他专程带来他的中国画新作品以及书本的画集。认真仔细地阅读并体味其画风,尝试提取他艺术作品的内涵及特色。我认为,不同于以往的画家画册,赵东在国画作品集《尘影无华》中的每一幅国画作品之前附上他写的短文小品,讲述他艺术的心路历程,细致入微地记录下他在田野写生的点点滴滴感悟、体味以及对于艺术、社会、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思考。


我是一位文化研究者与艺术爱好者,本来没有资格为赵东的画集写评论性文章。但是,仔细地阅读了赵东的作品之后,一个极有意义的讨论话题不断地吸引我试图写点什么点滴体会和感悟,那就是关于“传统为何物?”“现代性之意义”以及传统与现代性之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如阿多诺既反对“政治化的艺术”,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认为理想的现代艺术是上述二者之对立的超越。现代社会,传统被不断地解构,现代性以其强大的叙事方式日益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具个人色彩的领域。传统是惯例,它内在地充满了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习惯而习惯的空壳。正如吉登斯所认为的,时间和空间不是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来的空洞无物的维度,而是脉络相连地存在于活生生的行动本身之中。传统或惯例性活动的意义既体现在一般意义上对传统的尊重,也体现在传统与仪式的紧密联系上。但是传统文化环境中,也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这种传统文化的风险环境由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的种种危险所主宰。



赵东的新作,在试图探索或探求现代风险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内在体验与终极意义,从探求亘古以来人类无法消弭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终将去往何方?”的生命原初意义的追问,思考物质极为丰裕的现代社会,何处将放置我们的心魂。也许这种追问永远都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正如吉登斯所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必须对宗教的双重影响给予特别的注意。如果宗教信仰和实践通常能提供躲避日常生活之种种苦难的避难所的话,那么,它们也会成为现代社会之焦虑和精神抑郁的内在源泉。那么关于人是什么以及生活的意义,马克斯·韦伯的论述十分精辟: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个意义之网就是所谓的文化。当代文化与艺术,思考的就是现代性当道的当下,人类社会及其未知的命运。


——祁进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