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无限膨胀的信息碎片、以及惯性化了的消费生活,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景观。在灰尘、泥浆、破败的砖瓦间,在快速流转的时空中,由此带来了生活和心里变化的痕迹,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在体验自我成就感的同时,又陷入了身份、角色的迷茫与困顿。我们需要怎要的生活,将成为大众面临的集体质疑。
本次"触摸DE 概念-公共艺术展"作为华熙集团主办的华熙Live公众日的一部分,旨在传递公众文化和公共教育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北京时代美术馆作为即将落成的北京最具活力的文化地标"华熙Live·北京五棵松"重要的艺术版块,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关注时代人文生活,引领时代文化创意,打破美术馆的围墙,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本次公众日的核心理念。
因此,为了更好的诠释艺术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本次展览将结合雕塑、装置、交互媒体以及户外公共体验活动,让作品与周围环境,以及与观众之间产生直接的互动对话,在上万人流动的广场上,人们可以在作品间相遇、攀谈、思考、休息甚至玩耍,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观众都是艺术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这种互动也将是公共艺术的意义所在。
公共艺术强调艺术和公共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之间的时空对话,本次展览邀约的五位艺术家和一个艺术小组,他们的作品都将从不同的层面为我们诠释这种隔空对话。
陈文令雕塑作品充盈着一种内在的张力,反映了他自己拥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自身所处特定时代环境的深刻审视和独特体验。他的作品犹如一种欲望和缺失的符号,放置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具有无限的潜在意义。
"桌面研究艺术小组"成员之一张哲溢的作品"红海"暗合了这个时代不可违逆的浪潮,碎片化的废墟既是他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伤痛。
毕振宇的交互影像作品"时之沙",以一种流沙状态的粒子形式呈现计算机看到的人的影像。"一切终会归于尘土"他以一种哲学思辨讲述了人类世界的某种定律。
陈敬忠的狗系列作品,源于"万物起源"说,狗的名字趋同于上帝"GOD",自然主义与神话,不管我们人类还相信什么,生命总是会不断创造和改变。
章华则热衷于诠释纯粹和童真,他将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用雕塑的形式凝固为永恒的象征。
刘毅则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视角,将自己的作品直接面对社会与消费大众,本次的参展作品"小山"将山作为雕塑语言,并赋予其"座椅"和"屏风"的功能,人们可以在群山中漫步,休闲,攀爬。
郭子龙的作品"竹林"则更具有反讽的味道,面对时代人文环境的破坏,他的作品所传达出的自然与宁静,在这个嘈杂的城市环境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铁真的"天道系列"作品展现出中国神话传说中那些极富灵性的神兽形象。他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古老形象根植于心,强化了作品的内在信息,用一种相对缓和的方式完成了对于世界的诗意叙事。
如果公共艺术可以是一次市集,一场演说,一此拓印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可移动的美术馆的空间内,展览呈现的作品和期间的每场活动都将构成本次户外公共日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