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刻痕 -- 闻立鹏油画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6/05/13 — 2016/05/252139
  • 展览空间: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厅
查看更多详情

此展是2016年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将展出闻立鹏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草图及文献资料一百余幅,分为人物主题创作、风景主题创作、风景写生三个板块,将全面展现闻先生的创作面貌与艺术成就。


闻立鹏,1931年生于湖北。1947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83年至1991年任该院油画系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赴法国、德国、日本、芬兰、俄罗斯、科威特、新加坡等多国及港、澳、台地区展出。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日本福山美术馆、台湾山艺术基金会等重要机构收藏。



1931年10月我出生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喜爱画画,在清华园里度过安逸的童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打破了平静生活,随父母辗转避难于昆明,在彩云之南渡过艰苦却和谐温暖的少年时光。


1946年7月15日,一声霹雳,父亲为民主事业惨遭暗杀。顿时改变了我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光,在悲愤的心情中回到北平。一年以后,作为一个未满十六岁的中学生,不堪压抑沉闷的政治气氛,和进步大学生黄海、向阳等人,满怀痴情奔赴心中民主自由的圣地——解放区。因喜好画画而随身携带一盒水彩颜料,使我迈进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从此和美术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随华北大学三部进入北平城与北平国立艺专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美术干部训练班(美干班)学员。


1950年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后插班学习,又提前毕业任教,再插班学习,直到1963年从油画研究班毕业。接着四清、文革来临,积极参与运动,也多次被运动。


1976年伟人去世,风浪迭起,之后的思想解放,打开了我多年习惯的思维定式。劫后的沉思,对艺术真谛的理解和人生的体验都比当年深刻清醒,1979年连续完成《红烛颂》及《疾风》、《子夜》等风景组画,开始自觉追求艺术的主体意识和语言的个性化,追求艺术本体的完美与内涵的深化。1989年有机会赴欧洲作半年的艺术考察,仔细观摩了许多古典精品,也看到大批现代名作,俯览艺术历史的进程。5月下旬回到北京,更引发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无字碑》系列、《白石系列》、《生命篇》系列以及《致太行》、《秋之祭》、《望苍茫》、《岁月交响》、《致高原》、《晚秋》等,正是我九十年代直至新世纪以来的心路历程。


人生风风雨雨,转眼85载,动荡的生活,断断续续的学历,难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血债》、《国际歌》开始,到《红烛颂》、《疾风》、《致高原》、《晚秋》,每一个笔触都是我心迹的刻痕,每一块色彩都是我心血的结晶。岁月悠悠,一切都在变化,唯独求艺之心没有变,寻艺问道仍在艰辛途中,夕阳无限好,我心依旧:但问些许收获,莫问艰辛耕耘。


闻立鹏

2016年清明时节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