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褶皱--沈少民个展

  • 展览时间:2013/11/23 — 2013/12/21364
  • 展览空间:天仁合艺•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沈少民,1956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作为国际著名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为主。作品曾参加过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双年展;第17届悉尼双年展2010;首届基辅双年展2012;利物浦双年展2006;釜山双年展 2012;广州三年展2012;上海双年展 2012等等。

  80年代沈少民辞职来到北京,对材料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版画印制过程中做了很多材料上的实验。89年沈少民出国,在澳大利亚开始做“骨头系列”作品,着眼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作品最火、卖的最好的时候他结束了“骨头系列”作品的创作,并决定在自己死后会委托学生或者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用他做骨头作品的方式把他的骨头做成一个作品。以此作为骨头系列的最后一个作品。

  回国之后沈少民继续做了《磕头机》、《天安门重建计划》、《盆景》、《自杀式飞机》等一系列的作品。这四个系列的作品中有活体的装置、植物的,有模型、有机械的,都是不同材料。作品本身虽都在一个线索上,但关注的东西不同。他一直保持着一种对社会、对历史、对现实的批判性精神,对人类现代化进程警示和反思。06年他开始做《硅胶》系列,《硅胶》系列中《伟大的标本》提示大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换角度思考;《蒙娜丽莎》和《维纳斯》颠覆了审美经典;《我睡在自己身上》表达对环境、对生存空间的一种思考。沈少民的艺术历程一直都是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跟自身经验和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几种因素结合。

  本次个展《记忆的褶皱》是由当代著名策展人沈其斌先生策划的作为美术史个案研究的一次重磅展览。展览上汇聚了艺术家沈少民的“经典系列”“游戏系列”“自己画自己系列”等作品。沈少民对用什么材料去表达以及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实现始终是敏感的,很到位的,这次个展中承载了艺术家的很多记忆。艺术家以前主要是做观念作品、装置作品为主的,这次开始做绘画,是以架上绘画为主的一个转换。是他多年当代艺术样式由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走向平面的又一次大胆实验,很显然是在一个语系里的二维实验,完全属于观念绘画的范畴,也因此又和他一直以来的观念系统保持统一性,也形成他独特的绘画语码和风格,值得再次期待。

  作品《经典系列——拆迁历史》以西方经典的古典油画为题材,拼合当下常见的推土机、铲车、挖掘机、吊车等拆迁器械,一种荒诞而又超现实的画面,带给我们从未有过的视觉错位,这些经典的历史场景,变成当今的拆迁现场。

  作品《经典系列——历史的剧场》作者以戏剧语言转换固有的画面场景,呈现出荒诞的画面。颠倒了原画中其经典的故事情节。

  作品《经典系列——切开的静物》画面中经典的古典油画静物,被一刀从不同角度切开露出剖面。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西方人的经典审美标准。

  作品《经典系列——成人玩具》画面中我们熟悉的武器扭曲、抽搐甚至痉挛的形态,使战争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置换。其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停止战争游戏”,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观看世界。它们所表现这种悖论与荒诞的同时,又希望传达给世界一个警示。

  作品《经典系列——玩具枪》玩具枪是我们儿童时期的象征,也承载着我们对英雄的崇拜。但画面中抽搐、干瘪的形态,传达给我们的却是一种挣扎的紧张感。这种矛盾性更加冲击了我们童年对英雄的固有观念。

  作品《经典系列——明星》让记忆的褶皱颠覆经典的明星人物,和他们留给大众的经典形象及画面。

  作品《用自己画自己》用很多只同样的笔,来画一只同样的笔。当你把它放大很多倍的时候,需要消耗掉好多只笔,也就是说,当你放大自己的时候,要消耗掉很多自己。

  作品《思维游戏》把思维游戏图案,转换成冷抽象画面,并保留它原有的游戏功能,使架上绘画和观众产生互动关系,并置身于游戏之中,以此打破架上绘画只能被欣赏的传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