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 展览时间:2014/11/06 — 2015/01/04713
  • 展览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查看更多详情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汉朝以降,丝绸之路的内涵不断拓展,形成了以绿洲、草原和海上干线为主的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并在唐代达到鼎盛。这一系统将当时的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埃及以及东亚各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主动脉。各国使团、商旅、僧众、艺人、普通民众等往来于丝路沿线,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通过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今天,“丝绸之路”一词早已超越其历史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将更加促进丝路精神和价值的传播。

  在北京APEC会议召开之际,我们特别筹划“丝绸之路”文物大展,旨在通过精选的400余件组珍贵历史文物,多层面立体地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成就,以史为鉴,提倡人类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共同发展理念。

  作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萌发于早期贸易的自发往来,在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转变为在中原王朝刻意经营下的自觉拓展。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鼎盛,经由绿洲、草原和海上三大干线,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镜、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西方的珠宝、玻璃、金银器以及动植物等输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藉着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的积累,古代世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中国以包容、平等、互惠的恢弘气度与世界通好,同时在开放与互鉴中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今天,丝绸之路早已超越其作为交通线的定义,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象征,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成功申遗,正是丝绸之路精神和价值在今天的体现。

  展览旨在通过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遗产,多层面的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过往与灿烂成就,并且以史为鉴,传达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平等、对话、包容、交流与互惠,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被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青睐,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一种贵族时尚流行于西汉王朝。同时,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凿空”,但东西方的交通开始在汉朝政府的经营下持续发展。汉朝以降,各王朝都重视在西域的经营,即便在中原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河西地区的诸政权都“疆理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胡人大量来华,胡风东渐,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西方,西方开始生产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丝绸。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丝路交通空前繁荣,丝绸之路上使团、商队、僧人以及普通民众等络绎不绝,唐王朝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

  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胡人陆续来华。汉代长安城就经常居住有西域胡人。进入北朝时期,包括粟特人在内的大量胡人经过河西走廊来往于汉地各个城镇。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使者、僧人、商人、学生等汇聚两京,唐都还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事接待。来华胡人中不仅有商贾、养马(驼)者、酒家胡、卖艺者、奴仆等,还有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来华胡人为中原大地带来了异域风情,拥有胡人奴仆的数量甚至成为唐朝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胡人来华与胡风的注入,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碰撞,让恢弘厚重的汉唐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便是各种宗教的东传。佛教自汉代大体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得到历代中原王朝的扶持,在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后,到唐代达到鼎盛。以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众多石窟被开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点和王朝风范的佛教艺术。唐代以唐玄奘为代表的高僧西行取经,在印度摹刻或临写天竺瑞像,翻译印度密教经典,把当时印度流行的密宗佛教艺术带进中国,使得唐代佛教造像出现了密宗新形象。此外,以粟特人为代表的来华胡人也把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带入中国。本单元展出的40件宗教文物全面展现了传入中国的多元宗教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和石窟壁画,清楚地再现了中印佛教艺术的交流融合以及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再创造的光辉历程。

  丝绸之路历经汉、晋、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丝路的畅通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大唐帝国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异域文化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而社会内部的繁荣稳定以及水陆交通的便利,使得外来文化得以迅速渗透到各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呈现出特有的开放和自由感。在经历了最初崇尚外来事物的冲动激情后,唐人开始对外来文化进行切合实际的吸收与借鉴,日益精巧化、多样化、无固定模式、自由随意创作的器物大量出现,崭新的器物群体展示着大唐盛世的风貌,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大唐文化呈现出全面的极度繁荣。这种繁荣在唐代金银器、唐三彩、绘画等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从考古实物来看,沟通中外的海上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颇具规模。唐朝衰弱之后,失去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有效控制,而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又受到阻隔。这种情况下,已有的海上交通显得更为重要,加之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航海技术进步等因素,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被积极开拓并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及贸易形式出现新变化,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各国商船,不仅运输丝绸、瓷器等大宗货物,也运输金银器、漆木器、玻璃、矿物质、香料等商品,在亚、非、欧地区间往来贸易,不同的文化也在这种贸易中相互借鉴、融合。

  丝绸之路宛如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把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传递着文明,传播着和平,繁荣着沿途的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对丝绸之路不朽价值的举世共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更是建立在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的丝路精神在今天的弘扬和发展。中国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世界通好,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将推动着我们沿着新的丝绸之路继续走下去……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