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谁”刘庆和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6/08/05 — 2016/10/153112
  • 展览空间:嘉铭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这次在嘉铭中心的展览与专门的展览空间有什么不同?


刘庆和:空间的限定会让人走近作品关注到细节,没有细节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树立什么。这次在嘉铭中心的活动就是把观看的方式做的更直观、亲切,也许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味就更直接了。


这次展览的名称与以往明确的指涉不同,“亲爱的谁”听起来有些含混,还有些暧昧。


刘庆和:“亲爱的谁”有种不确认、不确定的意味。“亲爱的”可以用来形容我作品中一贯的那些形象,那些扎着红领巾的孩子,那些包裹着时尚外衣的美丽的身影,都可以用“亲爱的”来形容。这里边还会带有一种亲切的距离感,它不仅仅是那种腻乎的亲情,也是情爱的真情。 “亲爱的”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大家在忙碌中好像很近,又还存在的那种距离感。


这次展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延续了你作品中人物呆滞的目光,这个细节有没有特殊的意义?


刘庆和:一张画,是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也许你未必能关注到。比如说一只手扬起来,大家目光随着这个手看向远方,我们快乐地顺从,至于看到了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在文革时代带有符号性的动作。如果在未来回过头来看今天,同样也许还是荒诞的。我画中的这种呆滞,可能给作品的意义留下更宽泛的空间,没有表情的表情,才不是强迫的表情。生活中我们的表情太单一了,在严肃的场景当中做个鬼脸也许都是很难的。


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识别性,在形象的构建和水墨材料的运用上,你更侧重于哪个方面?


刘庆和:再早5年,或者再往前10年,我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会有意地讲“发展”,不是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吗。一路走来,我也进行了把水墨延展到其他材料上的艺术实践,并且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现在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觉得不是那么的简单。纸上可以传达情感的东西,不是其他的材料可以随意替代的,尤其是中国式书写的感受在画面中所要呈现的因素越来越显得重要。  


我还是觉得,坚持传统绘画的方式表达今天人的情思,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到做好的。遇到难点,一些人可能会有意的退让,或者规避绕开,绕开之后变得超前的感觉越发豪迈,也就逐渐忘了当初的退却是由于懦弱。其实我觉得绕开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有时显得过于灵活,在今天,无论你说什么,只要说上一万遍都是有听众的,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你在教学中最强调什么?在教学中强调的部分,可能就是你最在意的价值。


刘庆和:教学当中其实更在意的是创造性,我希望学生们有自己的感受。在年轻一代的画家当中,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怎么能把自己放到更高的角度看看自己真的需要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并且也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在教学当中我会时而涌现出一些担忧,因为潜心的钻研逐渐被迎合大众口味,努力快捷地树立形象确立符号所淹没。相反,谁意识到这一点,谁就有可能继续前行。说来容易做到难,我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从事水墨创作这么多年,路走的时而快捷坦荡,时而崎岖弯弯,特别是在今天信息量这么大的时候,做到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几乎是不现实的。但不论如何还是想在精力有限的时候尽量地多讲真话,这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最新展讯